住在Box Hill!来自墨尔本普通人的真实体会
<div style='font-size:1em;'><p>
来听听普通人的故事
</p><p>
《The Age》有一个备受欢迎的专栏系列《Life in the‘Burbs》,邀请墨尔本的普通人讲述他们所在郊区的真实生活。 </p><p>
从Caroline Springs到Coburg North、从Toorak到Tarneit、从Brunswick到Brighton,过去两年,这个专栏已经覆盖了墨尔本100个郊区,这其中也包括很多华人区。</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57861749032405.jpg<br></p><p>
今天我们就来听听华人区Box Hill的故事。 </p><p>
投稿人是一位在菲律宾长大、曾在中国生活、后来搬到墨尔本的移民。 </p><p>
关于Box Hill,她说《我所在的郊区有语言隔阂——这导致人们的行为很不一样》</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97121749032406.jpg<br></p><p>
以下是她的故事: </p><p>
当人们听说我在Box Hill买了公寓时,第一个问题往往是:“是不是住在Whitehorse Road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玻璃高楼里?” </p><p>
那一带如今已形成了一个迷你天际线,距离墨尔本CBD约14公里。</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97071749032409.jpg<br></p><p>
对许多澳洲人来说,这样的高楼似乎和郊区格格不入,尽管在亚洲城市中,这些早已司空见惯。 </p><p>
我在菲律宾长大,从未被“澳洲梦”(住在郊区的独栋house)所束缚。 </p><p>
我最终选择了一栋较小的两层楼公寓,住在顶层。 </p><p>
这种低密度、低楼层的住宅,正是我童年时的生活方式。</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21211749032411.jpg<br></p><p>
卧室窗外正对着目前Box Hill最高的大楼——Sky One,大楼外墙是一整面反光的铜色玻璃。 </p><p>
中午时分,它就像是第二个太阳。 </p><p>
我的女儿喜欢在晚上数着那栋楼一户户熄灯的灯光,看着大家慢慢安顿下来。 </p><p>
Box Hill仅存的独栋老屋(还没被拆成联排别墅或公寓的那些)展现着它工人阶级的根基——大多是木板房,也夹杂着几幢保存至今的老式大宅。</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69531749032414.jpg<br></p><p>
那些现代、高端、拥挤却便利的高楼,正是移民价值观与本地观念差异的缩影。 </p><p>
拥有“空中的一隅”而非土地?在公寓里养育孩子? </p><p>
这在亚洲很正常,却令很多澳洲人感到陌生。 </p><p>
对很多移民来说,“多代同堂”也是生活常态。 </p><p>
在Box Hill,街上看孩子的祖父母似乎比父母还多。 </p><p>
对他们而言,放弃原本的国家、朋友和社交圈,换来陪伴下一代成长,是值得的。</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82771749032416.jpg<br></p><p>
别人问我的第二个问题是:“Box Hill的餐厅你试过了吗?” </p><p>
我们找到了一家我们认为是全区唯一不针对英语客群的餐厅。 </p><p>
当然,菜单和服务员都不太提供英文信息,我们只能看图点菜。</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63021749032418.jpg<br></p><p>
Box Hill Central有一家明亮的小吃铺,卖的是街头小吃,让我想起女儿还小的时候,我们一起度过的简单时光。 </p><p>
那里的咸味煎饼让我想起住在上海时,凌晨去市场,最后买一个铁桶上煎出的蛋饼作为早餐。 </p><p>
Box Hill版的看起来应该更干净些。</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18991749032420.jpg<br></p><p>
Box Hill街头随处可见的中文招牌——比如Whitehorse Road与Station Street交界处的红色横幅——也带来一种亲切感。 </p><p>
这些熟悉的元素,不仅能唤起移民的乡愁,从商业角度看也非常合理。 </p><p>
而说到最“澳洲”的事,大概就是在异乡尽力复制“家”的模样。 </p><p>
早期欧洲移民会种植落叶乔木,只为营造熟悉的风景。 </p><p>
我虽然看不懂所有中文招牌的意思,但只要它们能让某些人感到安慰,我就欢迎它们的存在。</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4721749032423.jpg<br></p><p>
大家对Box Hill的第三个印象是:那是“第二个唐人街”。 </p><p>
我来这还不算久,不清楚中国移民何时开始主导这里的零售与餐饮业。 </p><p>
但时间久了,我逐渐察觉,语言隔阂确实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73271749032425.jpg<br></p><p>
作为一个讲英语的亚裔,我从不同角度都见证了这一点。 </p><p>
日常问候这种社交“润滑剂”在缺乏共同文化背景时,往往会消失。 </p><p>
曾经在超市排队结账时,我前面的澳洲本地白人会收到一声“嗨,你好吗?”,而我却没有。 </p><p>
当然,亚洲店员通常也不会用中文向我打招呼。 </p><p>
仔细想想,也许大家只是厌倦了热脸贴冷屁股,不想再误判社交氛围。 </p><p>
我自己的做法是:不管对方是谁,先报以微笑。</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38951749032428.jpg<br></p><p>
在中国生活时,我学会了一句中文“我听不懂”(wo ting bu dong),用来解释自己听不懂普通话。 </p><p>
在那里不会说中文是个大障碍,而在多元文化的澳洲,我们也需要找到表达欢迎的方式,即便可能会出现误会。 </p><p>
也许,一个微笑、一点点主动,就能慢慢修补我们的社会联结。</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73631749032430.jpg<br></p><p>
我第一次为自己住在Box Hill感到特别骄傲,是有次搭上从市区出发的快线列车,看着它一路越过那些“蓝筹区”,直奔Box Hill。 </p><p>
我所在的郊区被完美诠释:一个交通枢纽,与其他郊区紧密相连,生活服务应有尽有,还有数不尽的平价美食。</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04/img_cdn_138_84661749032432.jpg<br></p><p>
如果你想知道澳洲的未来是什么样,看看Box Hill就知道了。 </p><p>
它之所以被纳入Suburban Rail Loop计划,正是因为预计未来将迎来大规模人口增长——主要来自移民。 </p><p>
而Box Hill早已张开双臂,准备好迎接他们,提供更可负担的公寓,还有热腾腾的面条和奶茶。 </p><p>
以上就是这位移民从她的视角讲述的Box Hill的生活。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