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餐实验七日谈:速效减肥背后的甜蜜与残酷
<div style='font-size:1em;'><p>
当Mornington Pennisular临床营养师,Kate Save在2016年推出Be Fit Food预烹饪餐食时,这个拒绝采用奶昔和能量棒的减肥方案在一周内实现了1500%的业务增长。</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12/img_cdn_138_46441749691204.jpg<br></p><p>
《悉尼晨锋报》报道了一位体验者进行了为期七天的严格测试,揭开创下销售奇迹的代餐计划真实面貌。 </p><p>
科学配置的速效方案 </p><p>
这套快速减重计划始于15分钟的营养师评估,根据体验者情况定制每日3431-3849千焦的餐单(3主餐+2零食)。 </p><p>
所有餐点遵循无糖、无麸质、无乳制品的“三无”标准,保持相同热量与营养配比(高蛋白/极低碳水)。 </p><p>
营养师解释,当身体进入碳水化合物匮乏的酮症状态时,将经历“疲惫-烦躁-精力提升”的三阶段转变。</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12/img_cdn_138_9381749691206.jpg<br></p><p>
(图片来源:《悉尼晨锋报》) </p><p>
第一天的饮食灾难 </p><p>
首日晚餐堪称视觉与味觉的双重打击——微波加热的牛肉炒面质地软烂,尽管沙爹鸡柳保持嫩滑,但浸泡在汤汁中的蔬菜面条令人沮丧。 </p><p>
素食通心粉因过度加热变成糊状,促使体验者创下晚间7:15就寝的个人纪录。这种“从冷冻库到微波炉”的进食方式,活脱脱像极了电视剧里落魄角色的生活写照。 </p><p>
第二天开始出现转机 </p><p>
早餐“五蔬蛋”经平底锅烹制后呈现诱人蛋饼形态,裹椰蓉的蛋白质球(花生味最佳)有效缓解上午饥饿,再搭配自制鲜蔬沙拉的意大利肉丸午餐带来短暂满足感。 </p><p>
但随后三天,戒断糖分、碳水化合物和酒精的综合反应使体验者陷入持续性疲惫——平均晚间7点入睡、整天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无故哭泣。这种状态直到第四天才逐渐缓解。</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12/img_cdn_138_43591749691208.jpg<br></p><p>
(图片来源:《悉尼晨锋报》) </p><p>
值得肯定的餐点 </p><p>
部分餐品经正确处理后表现优异——辣味鸡肉裸卷配新鲜蔬菜,花椰菜韭葱汤和姜黄扁豆汤。 </p><p>
这些餐点当配合自尊心(拒绝直接用包装盒进食)和额外鲜蔬时,能达到合格餐厅水准。 </p><p>
争议性结论 </p><p>
体验者最终减重但强调这非核心价值。研究表明这类极低热量饮食减去的多为水分,其真正意义在于为长期健康饮食提供过渡性训练,通过交出饮食决策权重建自律机制和证明专业配比餐食的可行性。</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6/12/img_cdn_138_45251749691210.jpg<br></p><p>
(图片来源:《悉尼晨锋报》) </p><p>
营养师提醒任何极端饮食都不可替代均衡营养,尝试前务必咨询医生。 </p><p>
正如体验者所言:“这些计划不是我要追求的生活方式,但可以作为帮你重新骑上自行车的辅助轮。”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