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出新规!所有餐厅的海鲜菜单都出现重大变化!点菜前注意!
<div style='font-size:1em;'><p>
记得仔细看菜单
</p><p>
爱吃海鲜的朋友注意啦! </p><p>
从7月1日本周二开始,澳洲全国范围内的餐厅、酒吧、快餐店和外卖店将逐步更新菜单,清楚标注菜品中的海鲜到底是哪来的!</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07/img_cdn_138_90811751883604.jpg<br></p><p>
这是澳洲联邦政府最新出台的《消费者法》改革措施的一部分,目标就是让大家在点餐时心里有数,到底吃的是“澳洲产的”海鲜,还是“进口的”。 </p><p>
这种全新的标注方式被称为“AIM标签法”: </p><p>
“A”表示海鲜来自澳洲(Australia); </p><p>
“I”表示是进口产品(imported); </p><p>
“M”表示该菜品既有本地、也有进口海鲜(mix)。</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07/img_cdn_138_93441751883606.jpg<br></p><p>
虽然新规要到2026年7月1日才强制执行,但很多餐厅可能从接下来几周就开始悄悄改菜单了。 </p><p>
事实上,早在2006年,澳洲超市等零售场所就已开始强制标注商品原产地,但当时餐饮业被豁免了。 </p><p>
现在,这个“漏洞”终于要堵上了。</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07/img_cdn_138_89301751883608.jpg<br></p><p>
根据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的调查,只有30%的服务员能准确说出餐厅提供的海鲜是哪里来的,这显然远远不够。 </p><p>
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的CEO Veronica Papacosta表示:“很多人以为自己吃的是澳洲的鱼,但其实澳洲有64%的海鲜是进口的。比如巴拉曼迪鱼(Barramundi)这个名字很本地,但很多其实是进口货。” </p><p>
她说:“我们并不反对进口海鲜,毕竟有时工作日晚上随便炒个泰式咖喱,也不一定非要用澳洲高端虾。但我们希望消费者在下单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这个知情权很重要。”</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07/img_cdn_138_82251751883610.jpg<br></p><p>
目前澳洲的海鲜市场价值至少为37亿澳元,渔业和水产养殖行业雇佣了约1.7万人。 </p><p>
不过,由于国外人工成本低、法规宽松,所以进口海鲜往往更便宜。 </p><p>
正因为如此,Papacosta强调菜单上的清楚标注是关键,“不是让你一定要吃澳洲的,而是你有选择权。”</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07/img_cdn_138_19281751883612.jpg<br></p><p>
那大家从哪里可以看到海鲜产地信息呢? </p><p>
按照规定:餐厅需要在店内清楚标注,不管是点餐牌、纸质菜单、电子菜单,还是在墙上的招牌上标注都行。 </p><p>
餐厅可以选择用“AIM”缩写,也可以详细说明各类海鲜的来源,或直接写“本店只使用澳洲海鲜”等声明。 </p><p>
注意,学校、医院、监狱等机构不适用新规。</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07/img_cdn_138_2351751883614.jpg<br></p><p>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改革还引发了网友的新呼声:能不能在菜单上同时注明是“野生”还是“养殖”的? </p><p>
目前这还不是强制项,但Seafood Industry Australia表示,随着消费者对澳洲海鲜的高标准了解加深,这个话题很可能会自然而然在点餐时与服务员展开讨论。 </p><p>
可持续发展组织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MSC)也表示,知道海鲜来源是“负责任消费”的核心。 </p><p>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5%的澳洲野生捕捞海鲜通过了MSC认证。 </p><p>
其项目总监Anne Gabriel表示,91%的澳洲人关心海洋健康,超过一半人愿意为“可持续认证海鲜”多花点钱。 </p><p>
吃海鲜,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p><p>
从今天起,点菜前别忘了多看一眼菜单——你吃的是“A”、“I”、还是“M”?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