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的年轻人,宁愿花钱开Labubu,也不存钱买房?
<div style='font-size:1em;'><p>
多巴胺飙升
</p><p>
盲盒的魅力,从来都不只是盒子里有什么,而是整个开盒的过程。 </p><p>
从拆封前的紧张期待(希望别又是那款最不受欢迎的蘑菇头Sonny Angel), </p><p>
到撕开塑料袋时让人上瘾的快感, </p><p>
再到最终抽中心仪款式时那一瞬间的多巴胺飙升… </p><p>
或者,是你意识到自己又花了20刀,买了个头顶蘑菇、还光着身子的塑料娃娃。 </p><p>
那么问题也来了: </p><p>
如今的Z世代,为啥宁愿花钱买盲盒,也不存着买房? </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18/img_cdn_138_48451752822603.jpg<br></p><p>
如果你在TikTok上刷得够久,十有八九会刷到Sonny Angel或Labubu开盒的视频。 </p><p>
Sonny Angel是来自日本玩具制造商Toru Soeya推出的天使系列娃娃, </p><p>
身高约8厘米,基本都光着身子,只戴着各种水果、动物或花朵造型的头饰, </p><p>
一盒售价在$10至$20之间。 </p><p>
Labubu则是来自Pop Mart热门潮玩, </p><p>
小巧毛绒怪兽造型,标志是尖耳朵和大牙,售价一般在$30到$60。 </p><p>
它们也都是盲盒出售,有些限定系列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转手可炒到数百美元。 </p><p>
那么问题来了: </p><p>
在这个年轻人为房贷焦虑的时代,Z世代(2025年为15至29岁群体)怎么还舍得花钱买娃娃? </p><p>
对此,悉尼心理学家、作家、播客Jemma Sbeg是这样说的: </p><p>
其实这跟赌博有点像,不过是披着可爱外衣的赌博。 </p><p>
她自称拥有价值超过$1200的Sonny Angel收藏, </p><p>
其中一只松鼠头饰、带尾巴的娃娃,单只就值$660。 </p><p>
Sbeg说: </p><p>
品牌打造的商业模式非常聪明,特别是面向那些有可支配收入的20到30多岁女性。</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18/img_cdn_138_2401752822604.jpg<br></p><p>
小确幸的 “口红效应” </p><p>
有一个经济学理论叫“口红效应”, </p><p>
意思是在人们面临经济压力的时候,会更倾向于购买一些价格不高、却能带来满足感的小奢侈品。 </p><p>
而盲盒收藏,正是这种心理的现代延伸。 </p><p>
前澳洲央行经济学家、现为悉尼大学讲师的Luke Hartigan就认为: </p><p>
这是消费者做出的 “理性决策”。 </p><p>
他们会想,既然买不起房,不如把钱花在能立刻带来快乐的事情上。 </p><p>
Labubu最早在中国年轻人中流行,如今风靡全球。 </p><p>
今年6月,一只真人大小的Labubu在北京拍出约$150,000的高价。 </p><p>
全球各地的Pop Mart门店前经常大排长龙,从悉尼到洛杉矶皆是如此。 </p><p>
在社交平台上,名人和网红会把Labubu挂在自己的名牌包包上炫耀。 </p><p>
一个$30的Labubu,可能正挂在一只$20,000的Birkin包上。 </p><p>
21岁的Sydney网红Sopha Dopha(本名Sophia Begg), </p><p>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有近200万粉丝,她就经常分享Sonny Angel开盒视频。 </p><p>
她说: </p><p>
我喜欢的是开盲盒的那种刺激。 </p><p>
虽然你也可以直接买已经拆封的款式,但我从来没这么做过。 </p><p>
我就是喜欢那种惊喜感。</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7/18/img_cdn_138_93681752822605.jpg<br></p><p>“大龄儿童” 的文化慰藉 </p><p>
悉尼的房价中位数已达$140万,很难有人会认真认为Labubu能阻碍年轻人买房。 </p><p>
毕竟,就像 “吃了几份牛油果吐司就买不起房” 的说法一样,这些说法并不靠谱。 </p><p>
Hartigan指出,其实这种“收藏热”早就有先例: </p><p>
从漫画书、Pokemon卡到复古游戏,都是一样的逻辑。 </p><p>
有热度,价格就会涨, </p><p>
而能在崩盘前脱手的人,才是赢家。 </p><p>
媒体普遍把这类现象归结为 “kidult文化”, </p><p>
即成年后仍迷恋童年玩具或游戏,希望借此重新感受到童年那种简单又快乐的情绪。 </p><p>
而如今的营销手法和社交媒体平台,更是加速了这类文化的传播。 </p><p>
不过,在一片盲盒热潮的背后,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问题: </p><p>
这些塑料小玩意的生命周期极短,注定是下一个 “填埋场常客”,带来巨大的环保负担。 </p><p>
Circular Australia的负责人Lisa McLean指出: </p><p>
这种收藏文化的环境代价不容小觑。 </p><p>
我们当然可以继续享受盲盒带来的兴奋、社群归属感与怀旧情绪,但我们也必须换一种更环保的方式去做这件事。 </p><p>
她建议,制造商应当承担更多责任,回收和再利用旧产品。 </p><p>
McLean表示: </p><p>
虽然Z世代常被指责消费过度,但真正导致环境危机的商业模式,往往源自更早一代人。 </p><p>
但我们每一次消费的选择,其实都蕴含着改变世界的力量,这点年轻人一定要记住...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