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闹钟与十字架:Aini的悉尼十年
<div style='font-size:1em;'><p>
“人生不是看你站得有多高,而是看你蹲得有多低。当你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什么事都不是事了。”
</p><p>
悉尼Hurstville一间狭小的主卧里,Aini的手指悬在手机屏幕上,当天第19个闹钟定格在“收工接孩子”。 </p><p>
当年的她,“靠闹钟活着。” </p><p>
十年后,这位重启人生的母亲云淡风轻地说,“那时很苦,但很幸运,一切都值得了。” </p><p>
$110的通宵,连滚带爬的夜路 </p><p>
2016年的悉尼冬夜,Parramatta某中餐厅后厨。Aini半跪在地上,用力刷着满是油垢的瓷砖。 </p><p>
那年她初到悉尼,孩子才4岁。一家三口挤在一间主卧里,周租$270澳元。买份中文报纸,用红笔圈出所有能做的工作。只有一个取舍标准,“要带孩子,只做夜班。”</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04/img_cdn_138_42251754293204.jpg<br></p><p>
清洁公司老板起初想拒了她,因为 “女人没力,干不了通宵”。扛不住她一再主动“试工不要钱”的坚持,给了她一次机会。 </p><p>
就这一次机会,不仅确定了Aini接下来10年的工作和事业方向,这个家庭一路的颠沛流离,自那一天起开始稳定下来。一晚通宵的体力输出,收入只有$110块。不过,至少基础生活问题解决了。 </p><p>
Aini很快就成了熟练工,某种意义上,这源于她“背水一战”的全力以赴。“别人不干的我都能干,别人做不好的我都全力去做好。” </p><p>
这个刚立足、尚求稳的家庭,容不得半点闪失。 </p><p>
Aini还清晰地记得一个片段:那晚下着大雨,她在厨房后门外拼命推着比自己重得多的垃圾桶。“雨水打到脸上,真的不知道是泪水还是雨水。” </p><p>
作为一个女人,半夜独自在光线阴暗的厨房里清洗,还是难免害怕。“收工回去都是走夜路,真的都是连滚带爬往家跑。” </p><p>
每天睡5个小时,“还要分阶段睡” </p><p>
“人生当中,一辈子的苦,那两年都吃完了吧。”如今回头再看抵澳之初,Aini唏嘘不已。 </p><p>
Aini的时间安排几乎精确到了分钟,譬如她必须在5点半天未亮之前进家门,掐着点在丈夫出发打工前,完成照看孩子的“交班”。</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04/img_cdn_138_40111754293206.jpg<br></p><p>
她还记得,凌晨收工往家赶,因为必须先东行再南下,加上车次少,单程差不多要辗转2个小时。困是不可避免的,实在忍不住打个盹,必须先设好闹钟,再把手机垫在耳朵下才敢睡。如果不小心误了站,意味着当时年幼的孩子就无人照看了。 </p><p>
从冲进家门那一刻开始,她便完成了角色的“秒”切换。从夜班女工,瞬间变身照顾孩子的母亲,仿佛第二份工作“无缝衔接”又开始了,中间不带喘息过渡。 </p><p>
在所有的“生活工具”里,Aini用得最多的是闹钟,手机音量永远开到最大。 </p><p>
“每天设了20多个闹钟,接孩子的时间、做饭的时间、火车点的时间……”她说,“晚上清洁干通宵,不多设点闹钟,早上也起不来。” </p><p>
“那两年全年无休,每天睡觉不超过5个小时。”因为带孩子的时间不易控制,“还要分阶段睡,见缝插针地睡。” </p><p>
“母胎基督徒”的惊魂灵异事件 </p><p>
支撑Aini度过这段艰难时光的,除了孩子和家庭,还有她心中的“主”。 </p><p>
很多人不知道,早在中国的时候,她便成长于一个基督家庭。外公是传教士,她自诩“母胎基督徒”,到悉尼后自然更加如鱼得水了。 </p><p>
她至今无法想象,刚来澳洲时人生地不熟,如果不是家附近的以马内利教堂和好市围圣公会,怎么能撑得下去。</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04/img_cdn_138_80281754293207.jpg<br></p><p>
“当时不懂英文,办什么事情都是教会姐妹带着去。”从最初至今,Aini周日都会雷打不动去做礼拜,心里难过时,潜心祈祷能让她重获平静。 </p><p>
“在我需要的时候,只要虔诚祈祷,就最终能完成。”她毫不掩饰这份感激之情,“无时无刻不感恩,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p><p>
她还记得当年曾经发生的一桩“灵异事件”。某晚洗厨房的时候,突然水龙头自行打开了。饱受惊吓的Aini用手机播放基督教的赞美歌,给自己壮胆。让她更觉惊悚的是,“一走进厕所,手机音乐就停了;一出来,又自动播放。” </p><p>
她已经不记得当晚是怎么“逃”回家的,但清晰记得心惊胆战地祈祷后,翻开圣经,一眼看到的一段话。 </p><p>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惊惶,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我公义的右手扶持你。”(《以赛亚书》第41章第10节》 </p><p>
“如果不是因为信主,我不可能熬到现在。”她斩钉截铁地说。 </p><p>
蹲低站高的人生,“什么都不是事” </p><p>
最辛苦的两年过去后,一切都开始好起来了。 </p><p>
孩子上学了,无需全天陪伴照看。夜班工作轻车熟路之余,Aini也开始尝试接白班的工作。办公室清洁、餐馆清洁、住家清洁,各种类别都做的有声有色。</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04/img_cdn_138_58101754293209.jpg<br></p><p>
从事业角度来说,最大的一次转机在2019年出现了。 </p><p>
那一年,Aini加入了悉尼华人家政公司“到家清洁”。因为百分百的好评率备受重视,她最终一步步成长为整个清洁团队的负责人,乃至合伙人。 </p><p>
“招人、找订单、找合作伙伴,把队伍养起来。”从一线打拼,到团队管理,她完成了职业生涯中一次重要蜕变。 </p><p>
当然,也会有不一样的辛苦和头疼之处。 </p><p>
“有人的时候没单子,有单子的时候没人,这是最大的挑战。”2019年初,“到家清洁”只有3支外勤车队,单量仍不足以支撑运营。“一个车队每天至少要3单,最淡的时候,偶尔甚至全天无单。”她为此焦虑不已。 </p><p>
6年后的2025年,“到家”已经成长为本地最大的华人清洁公司,每天有十多支车队执行外勤清洁任务。即便这样,单子还是常常超饱和。这里面,是Aini这些年来无休无止的付出。 </p><p>
问她具体做了什么,让业务取得如此迅猛发展,她笑而不答,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人生不是看你站得有多高,而是看你蹲得有多低。当你重新站起来的时候,什么事都不是事了。” </p><p>
采访后记 </p><p>
365天穿工装,扎高马尾,十指光光,这是职业使然。 </p><p>
只有一根十字架金项链,Aini从不摘下。 </p><p>
家里条件本并不差,她的吃苦,其实算“半道出家”。</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04/img_cdn_138_94381754293210.jpg<br></p><p>
她说早年在中国做房地产,也算是写字楼里套装高跟鞋的精致“小姐姐”,“十指不沾阳春水。” </p><p>
移民出国源于“不得已”,做清洁只为重启人生。 </p><p>
个中细节她不想多说,但从不后悔。 </p><p>
转眼十年,她几乎无休。从不旅游,最远去Kiama看过一眼喷水洞。 </p><p>
“这十年很苦,但很幸运,一切都值得了。”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