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飙升后,澳洲房价更平等?真相是:普通人更买不起了
<div style='font-size:1em;'><p>
Ray White最新研究显示,过去3年里,澳洲独立屋高端市场与入门市场之间的房价差距有所缩小,整体市场看似更趋“平等”,但具体到城市及区内,价格分化仍非常严重。</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16/img_cdn_138_43461755328804.jpg<br></p><p>
(图片来源:《悉尼晨锋报》) </p><p>
2021年9月,澳洲高端房产(市场上前25%贵的房屋)均价达到112万澳元,是入门级房产(市场下四分之一)均价约49.4万澳元的2.3倍以上。 </p><p>
随后由于利率上升,买家可贷款金额受限,导致更多人争抢价格相对便宜的房产,促使入门级房价快速增长。 </p><p>
截至目前,高端独立屋均价上涨15%,达到129万澳元,而入门级独立屋均价则飙升了35%,达到66.7万澳元,两者之比缩小至1.9倍。 </p><p>
虽然这意味着全国范围内房价分布更趋“均衡”,但资深数据分析师Atom Go Tian指出,这并不代表可负担性有所提升。</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16/img_cdn_138_13851755328806.jpg<br></p><p>
恰恰相反,负担能力反而变差,因为低价房也被抬高了。 </p><p>
Tian表示,过去10年,如果你住在阿德莱德或珀斯,几乎不可能搬去墨尔本甚至悉尼。但现在,各大主要城市的中位房价逐渐趋向100万澳元左右,除悉尼仍最贵以外,其它城市正形成一个相对均衡的集群。 </p><p>
然而,一旦缩小到某个城区内部,不同街区之间房价差异仍大得惊人。研究发现,差距最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高端豪宅区,这些地方最贵房屋的价格几乎“没有上限”。 </p><p>
“这不像中入门级市场有个上线,比如75万澳元以上大家就买不起了,高端市场可以是漂亮别墅、奢华大宅、接着就是豪华庄园,价格天花板几乎无限。”</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16/img_cdn_138_36481755328807.jpg<br></p><p>
这一分析排除了公寓,因此数据显示的差距可能还不够极端。 </p><p>
墨尔本内城区South Yarra为全国最不平等城区,最便宜房价约为110万澳元,而上限则达到285万澳元。South Yarra和著名富人区Toorak也上榜。 </p><p>
Toorak的入门级房产起步价为292万澳元,高端则高达580万澳元,实际上当地最贵房产曾售出超1亿澳元。 </p><p>
悉尼方面,Potts Point–Woolloomooloo地区差距最严重,下限为177万澳元,上限高达362万澳元。 </p><p>
Double Bay–Darling Point房价跨度更大,入门级约340万澳元,高端高达687万澳元。数据显示,各城市之间价格差异都在缩小,但城市内部的分化仍很明显。 </p><p>
悉尼高低级房价比为2.1倍,墨尔本为1.9倍,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莱德和堪培拉在1.5至1.7倍之间。</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16/img_cdn_138_87381755328809.jpg<br></p><p>
(图片来源:《悉尼晨锋报》) </p><p>
Tian指出:“如果你是初次购房者,在悉尼西区买了第一套房,要迁往东区是非常困难的。”相比之下,他认为墨尔本“稍微容易一点”。 </p><p>
Westpac资深经济学家Matthew Hassan强调,中低级市场近年表现确实强于高端市场,尤其是在悉尼和墨尔本,前者直到今年初还处在相对低迷期。 </p><p>
但Hassan认为,这并不能解读为房价负担能力的提升。“竞争挤压了入门级市场,每一个进入低价区的买家,其实也意味着另外一个买家被迫延后买房,甚至买不起,这种趋势反而会推高租金。” </p><p>
不过他指出,对于需要“以旧换新”的购房者来说,换房成本因为价格差距缩小而变得更加可管理。 </p><p>
AMP首席经济学家Shane Oliver也表示,过去几年间,入门级市场的买家除了首次置业者之外,还包括预算受压的高收入人群,这导致首套房购房者竞争压力继续上升。 </p><p>
“原本来自高端市场的买家往下走,是很自然的选择,但这拉高了入门级房价,也让新入市者更难买得起房。上层房市的价格降不够,对低收入群体或首次购房者来说,并没有改善可负担性问题。”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