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精英考试改革!2025年的考试彻底“翻车”,沦为大型灾难现场...
<div style='font-size:1em;'><p>
这几年
</p><p>
精英中学和OC考试 </p><p>
几乎成了很多华人家庭的必修课 </p><p>
家长们拼尽全力 </p><p>
孩子们苦读无数练习题 </p><p>
就盼着那几小时的考试 </p><p>
能决定未来的“通行证” </p><p>
可谁能想到 </p><p>
2025年的考试 </p><p>
竟然乱成了一场 </p><p>
堪比大型演唱会的“灾难现场” </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80951756028403.jpg<br></p><p>
2500名学生乱作一团 </p><p>
NO.01</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39521756028405.jpg<br></p><p>
2025年5月2日,原定为新州精英中学与英才班(OC)考试的大日子。 </p><p>
许多家庭早早起床,吃好早餐,带着孩子来到考场,准备迎接这场事关前途的“人生第一次大考”。</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68811756028406.jpg<br></p><p>
原本,这是一场孩子们应该安静坐下、认真答题的日子。可是在 Randwick Racecourse、Canterbury 等所谓的“mega test centres”,画风却完全失控。 </p><p>
那天上午,约有三千名学生和家长同时涌向 Canterbury 的考点。人群在入口聚集,现场嘈杂到让孩子透过玻璃门看见都慌了神。 </p><p>
有的孩子当场大哭 </p><p>
有的家长情绪失控大吵大闹 </p><p>
甚至还传出了家长与工作人员 </p><p>
爆发冲突的情况</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45451756028409.jpg<br></p><p>
在 Canterbury 更一度出动了防暴警察。这不是演唱会现场,而是本应庄重的教育选拔考试。Randwick 的情况同样不堪,家长们在烈日下排起长队,等到进场时,考试早已延迟了近两小时。 </p><p>
对于许多妈妈来说,那一刻心里只有一个声音:孩子的努力,为什么要浪费在这样的混乱里? </p><p>
有家长无奈地说:“本来就够紧张了,搞成这样,孩子心态直接崩了。” </p><p>
面对大规模混乱,新州教育局宣布“补救安排”:受影响的三个考场,允许学生重新参加一次考试,并以两次中较高成绩计入最终评估。</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69681756028411.jpg<br></p><p>
表面听起来像是在“体谅考生”,但马上引发巨大争议。 </p><p>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制度意味着什么: </p><p>
考生A(5月2日混乱场地):可以考两次,取其中的高分; </p><p>
考生B(其他104个考点):只能考一次,无补考机会。 </p><p>
这不是“补救” </p><p>
这是赤裸裸的不公平!</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45451756028409.jpg<br></p><p>
据统计,大约有2500名学生选择了重考,其中包括1269名重新参加 Selective Test 的学生和1376名 Opportunity Class 的学生。 </p><p>
可问题随之而来:重考到底公平吗? </p><p>
一些妈妈担心,孩子已经经历过一次挫折,第二次上场时心理压力更大。 </p><p>
另一些妈妈则怀疑,孩子是不是反而“多了一次机会”,能比别人更占便宜? </p><p>
教育评估专家 Professor Jim Tognolini 给出的结论是: </p><p>
整体上没有证据表明重考带来优势 </p><p>
只有大约3%的孩子 </p><p>
在重考中分数提升得明显 </p><p>
换句话说,大多数孩子的成绩差距不大。 </p><p>
听上去是“安慰”,但对于妈妈们来说,心疼的却是孩子承受的双倍心理压力。那些哭着说“我不想再考了”的孩子们,哪怕成绩没有受影响,这段经历也在他们心里留下阴影。</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80021756028417.jpg<br></p><p>
他还指出,孩子因为考试延期而状态大受影响,“她本来已经准备好了,结果突然取消,整个人像被泼了冷水。” </p><p>
“你想象一下,一辆加满油、预热完毕的赛车,准备冲线了,却被告知比赛改期,再也找不到之前的速度和状态。” </p><p>
Frank后续向教育厅发出正式投诉信,要求所有考生统一处理,要么大家都考两次,要么全部按原始成绩算分,并要求公开公平的评估机制。 </p><p>
二考依旧一团糟 </p><p>
NO.02</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34571756028418.jpg<br></p><p>
你以为那些有“两次考试机会”的家庭就不抱怨了吗?错了。 </p><p>
刘女士的孩子正是5月2日参加考试的,她亲眼见证了当天的“乱象”。</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64031756028419.jpg<br></p><p>
她说:“没有引导,没有秩序,小孩和家长都在慌,连我都崩溃了。” </p><p>
后续知道可以选择补考时,她并没有感到安心,反而更加焦虑: </p><p>
“这心态太煎熬了,要不要重考?重考不一定更好,但不重考又怕吃亏;考试成绩又不公开,谁知道他们最后用了哪一个分数?”</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61991756028421.jpg<br></p><p>
她无奈地说:“感觉像吃了一口苍蝇,不管选哪个都不舒服。” </p><p>
除此之外 </p><p>
“辅导班制造的军备竞赛” </p><p>
背后的教育焦虑越来越沉重 </p><p>
从根本上说,这场风波之所以让无数家庭情绪爆发,是因为精英中学体系早已不再单纯是‘天才的舞台’,而是‘辅导班的战场’。 </p><p>
据澳洲辅导协会的CEO Mohan Dhall 估计,90%的考生都有参加辅导班,一年花费动辄数千澳币,甚至更高。 </p><p>
过去几年,教育局也不再公布每所精英中学的录取分数线,导致很多家长和机构“信息断层”,完全靠传闻和猜测“内卷”。 </p><p>
而精英中学的“回报”看似可观——2024年,James Ruse等校的学生斩获99.95 ATAR,成为顶尖大学的门票。</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20501756028423.jpg<br></p><p>
于是,不只是孩子在拼,家长也在拼时间、拼钱、拼资源。 </p><p>
教育,本应是公平的赛道,但如今却成了金钱与焦虑交织的“博弈场”。 </p><p>
事件发生后,新州副州长兼教育厅长Prue Car迅速发声,表示“深感遗憾”: </p><p>
“这本是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天,却因为混乱被破坏。我向所有家庭和学生道歉。”</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17561756028424.jpg<br></p><p>
教育厅秘书Murat Dizdar也承认:“事件不可接受,已远低于应有标准。” </p><p>
目前教育厅承诺提供申诉机制,并继续调查技术故障与组织失误。 </p><p>
但许多家长并不买账: </p><p>
“道歉不能解决问题,公平才是孩子应得的。” </p><p>
要求公开公平的评估机制。 </p><p>
审查报告:未来回归“小而稳” </p><p>
NO.03</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34571756028418.jpg<br></p><p>
这次 Bruniges Review 的核心,就是把明年的考试从“大铺张”拉回到“小而稳”。具体怎么稳?稳在流程、人数、场地、沟通与兜底机制——每一环都要让孩子少受折腾、家长少踩坑。 </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68811756028406.jpg<br></p><p>
1)场地回归本地学校:就近、分散、熟悉感强 </p><p>
2026 年起,考试不再集中到 Randwick、Canterbury 这类“mega test centres”,而是回到本地学校举行,减少长距离奔波与大规模聚集的不确定性。 </p><p>
学校更了解自家动线与学生年龄特点,方便安排更人性化的候考与接送。 </p><p>
对孩子而言,熟悉的校类环境能明显降低紧张情绪,减少“见到人潮就慌”的应激反应。 </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60171756028427.jpg<br></p><p>
2)严格人数上限:控流就是控风险 </p><p>
大型校点上限 300 人,小型校点上限 180 人;过线就分流到其他校点。 </p><p>
一校一天只开一场,避免上午延迟“连锁反应”拖累下午,或一日多场导致人、物资与网络资源交叉干扰。 </p><p>
控流意味着排队时间大幅缩短、密集拥挤大幅减少,孩子进场更从容。 </p><p>
3)由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直接统筹执行 </p><p>
明确由教育部主导监考人力、场地布置、设备与技术支持,不再把现场执行外包给私营公司“包到底”。 </p><p>
题目开发仍可由外部专业机构承担,但考务与落地回归部门直管,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应急。 </p><p>
出了问题,家长知道唯一责任主体,不再“找谁都不算”的踢皮球。</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7751756028428.jpg<br></p><p>
4)数字与纸笔权衡:必要时“先稳住” </p><p>
报告建议:若电脑化(computer-based)考试在大规模落地上仍有隐患,可阶段性回到 paper-and-pencil(纸笔),作为过渡性措施。 </p><p>
目标不是倒退,而是先把可控性与可靠性稳住,再往长期愿景——更成熟的adaptive testing(自适应测试)推进。 </p><p>
对家长的意义:技术出问题≠孩子背锅,一旦评估风险偏高,就优先用最稳妥的方式考完。 </p><p>
5)动线与秩序:把“挤、乱、等”压到最低 </p><p>
每个考点建立一进一出单向动线,明确Drop-off / Pick-up 区域,张贴可视化导引(地贴+指示牌)。 </p><p>
分时到场(按姓氏或准考证号分批),入场口设置候考缓冲区,避免孩子在拥挤中情绪失控。 </p><p>
家长止步线后移、栏杆隔离,紧急开闸方案和雨天/高温备用预案提前发布。</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16891756028429.jpg<br></p><p>
6)监考与护导:换“临时工”为“专业队” </p><p>
监考人员统一由部门招募培训,强化幼龄考生管理、秩序疏导、情绪安抚训练; </p><p>
现场配备护导志愿者(辨识度高的背心),专门负责带位、走失防范、与家长沟通; </p><p>
新增“安静室 / 情绪恢复角”,孩子若出现惊恐、哭闹,可短暂调整再入场(依规执行)。 </p><p>
7)技术兜底:多一层保险,少一次翻车 </p><p>
网络冗余+离线备份:即便网络抖动,也不至于“全场卡壳”。 </p><p>
设备健康检查与模拟压测:考前逐点验收,设“快速更换机位”; </p><p>
纸笔回退预案(若适用):局部设备故障时不误一整场。 </p><p>
8)公平与安全:从题库到判分的闭环 </p><p>
多套等值试卷并行,重考时公共题目剔除,避免因“共享题目”引发的安全隐患; </p><p>
仍由独立评测专家把关等值性与可比性(难度标定、量尺对接),确保“同分同义”; </p><p>
明确申诉与复核窗口与时限,家长知道“该找谁、怎么提、多久回”。</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53011756028430.jpg<br></p><p>
9)沟通与信息发布:把不确定降到最低 </p><p>
考前一周、三天、24 小时三次节点短信/邮件推送:场地、到场时间窗、携带物品、天气提示; </p><p>
多语言要点信息单(简洁图示),让孩子与长辈都能看懂; </p><p>
现场大屏和流动音响实时播报,突发情况有统一口径,不让谣言先跑。 </p><p>
10)照顾特殊需求与健康因素:细节里见尊重 </p><p>
为有 special conditions 的考生提供无障碍动线、延时与辅助设备(按审核批示执行); </p><p>
高温/酷寒天气,补水点与临时遮蔽必须到位; </p><p>
设医疗点与安保联络台,紧急联动响应 ;家长冷静,孩子更安心。</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24/img_cdn_138_51341756028430.jpg<br></p><p>
11)时间表与家长预期管理:心里有底就不慌 </p><p>
年内发布考点名录与报到须知;考前三周锁定场次与到场窗口; </p><p>
考后公布评阅与放榜时间轴;放榜当日同步开放家长咨询与申诉通道; </p><p>
明确“出问题找谁”:部门热线、邮件与网页 FAQ 集中受理。 </p><p>
12)经验复盘与公开问责:不是说说而已 </p><p>
每场结束后做现场复盘:迟到率、故障率、排队时长、情绪事件都要拉表复核; </p><p>
对严重失职与流程缺陷公开改进清单与修复时限,家长能看到“改了什么、怎么改、何时到位” </p><p>
辣妈 </p><p>
结语 </p><p>
对于很多家庭而言 </p><p>
参加精英中学或OC考试 </p><p>
并不是想“走捷径” </p><p>
而是希望在公立教育系统中 </p><p>
为孩子争取到一点更优质的资源。 </p><p>
这不是“功利” </p><p>
是“生存本能” </p><p>
可如今,这场“第一次人生大考” </p><p>
却因为组织方的种种混乱 </p><p>
变成一场不公与无奈的折磨 </p><p>
有人有两次机会 </p><p>
有人只能孤注一掷 </p><p>
有人状态被打乱 </p><p>
有人被动放弃 </p><p>
有人全家人牺牲工作陪跑几个月 </p><p>
结果却成了一出闹剧 </p><p>
妈妈们想要的 </p><p>
从来不是“特权” </p><p>
只是一个公正、公开、有秩序的机会而已。 </p><p>
希望这一届考试带来的愤怒与伤痛 </p><p>
能换来制度上的真正反思 </p><p>
别再让孩子们 </p><p>
承受本不该属于他们的混乱和代价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