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央行9月降息无望,下次调整何时到来?
<div style='font-size:1em;'><p>
金融市场几乎确信澳联储(RBA)将在11月的会议上实施今年的第四次降息。
</p><p>
尽管市场认为RBA在9月降息的可能性仅为约18%,但11月降息的概率已接近“板上钉钉”。</p><p><br><br>data/attachment/forum/202508/30/img_cdn_138_28671756552805.jpg<br></p><p>
(图片来源:AFR) </p><p>
一旦落地,现金利率将降至3.35%,这一数值几乎与RBA定义的“中性利率”——即适用于经济周期中的正常利率水平——完全一致。 </p><p>
房市逐步回暖,悉墨表现突出 </p><p>
自今年2月RBA启动降息周期以来,澳洲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悉尼和墨尔本等此前表现疲软的城市尤为明显。 </p><p>
随着买方信心恢复及融资成本下降,2024年年初的价格调整已被逐步逆转,近期部分区域房价涨幅甚至进一步加快。 </p><p>
数据显示,截至5月中旬以来,墨尔本房价按年化计算上涨约5%,而悉尼的年化涨幅则达到8.5%。 </p><p>
在人口增长强劲、房屋供应持续不足的城区,房价升值尤为显著。 </p><p>
在此背景下,新州政府宣布将在悉尼Woollahra兴建一座全新的地铁站,并批准沿周边街道开发1万套公寓,此举广受市场好评。 </p><p>
专家认为,这是澳洲城市化所迫切需要的发展方向,在配套完善、交通便捷区域推动住区高密度化,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住房压力。 </p><p>
利率或进入持稳期,生产率成为隐忧 </p><p>
尽管未来一次降息已被市场广泛预期,但经济学家警告称,RBA或将在11月之后进入“观察期”,尤其是在核心通胀水平仍存在黏性、全球生产效率低迷的背景之下。 </p><p>
澳洲目前劳动生产率增长陷入数十年来的低谷,与二战时期大规模移民带来的人均产出压力相当。 </p><p>
而从长期来看,提高生产效率仍是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根本出路。 </p><p>
数据显示,过去20多年,公共部门单位产出几乎停滞不前,与此同时,政府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p><p>
一些经济学者指出,政府有意扩大财政开支,将更多选民纳入福利体系,以巩固其政治支持度。 </p><p>
其中,国家残障保险计划(NDIS)的财政规模已超过国防预算,并接近Medicare开支水平,成为新的结构性支出负担。 </p><p>
得益于本世纪初几乎“零负债”的财政状况,政府在过去20年内得以推动数千亿澳元投入各类项目,未引发即刻的财务压力。 </p><p>
即便未来新增50至100个基点的国债利息支出,在当前仍未引发广泛社会关注。 </p><p>
私营资本投资不足,竞争力难以提振 </p><p>
与此同时,私营企业的资本与技术投资严重滞后。与欧洲和美国同行相比,澳洲企业在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基础设备方面长期投入不足,使得整体竞争力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 </p><p>
这一局面使得澳洲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不断削弱,尤其是在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组、大国博弈和制造业回流的过程中,缺乏应变能力或将造成长期经济滞后。 </p><p>
全球货币政策步入宽松周期 </p><p>
全球范围内,货币政策方向也在发生转变。金融市场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启动降息,并于年底前再实施一次,目前整体概率超过85%。 </p><p>
尽管短期利率预期下降,但长期利率仍保持高位,导致“收益率曲线”出现新的陡峭化趋势。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之所以持续坚挺,原因包括: </p><p>
- 预计财政赤字持续扩大,政府债券发行压力上升; </p><p>
- 通胀预期居高不下; </p><p>
- 投资者要求因应全球政策不确定性和央行独立性潜在弱化,获得更高“风险溢价”。 </p><p>
CBO上调特朗普关税红利评估 </p><p>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近日大幅上调对特朗普关税计划的财政收益估算,从3万亿美元上调至4万亿美元(约合4.6万亿至6.1万亿澳元),意味着特朗普的关税已足以覆盖其“大美丽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相关支出。 </p><p>
大量分析人士曾批评特朗普的政策将加剧财政赤字,但CBO的更新预测显示,美国未来10年财政赤字或将维持不变。 </p><p>
有经济学者指出,若这套关税体系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则类似于一种高效的间接消费税机制,间接实现了在减税与财政平衡之间的转换。 </p><p>
尽管颇具争议,但这套策略正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产生深远影响,并被视为美国制造业复兴的重要推手。 </p><p>
此外,特朗普还主导了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和平协议,促使欧洲加大国防预算,并尝试就俄乌冲突推动外交调解。 </p><p>
种种迹象表明,其在地缘政治方面的作为也远远超出不少人的观察预期。 </p><p>
长期挑战不容忽视:通胀与央行独立性 </p><p>
综合来看,澳洲与美国在短中期内经济表现仍具有一定韧性。这主要得益于财政刺激强劲、加息周期告一段落。但从更长期看,诸多挑战正在堆积。 </p><p>
滞涨风险仍未解除,若核心通胀在2026或2027年前无法回落至美联储设定的2%目标,新一轮加息周期或将被迫启动,这对债市、股市特别是房地产市场都将产生负面冲击。 </p><p>
事实上,历史经验显示,降息结束后进入加息阶段的时间间隔往往非常短暂,资产价格对此高度敏感。同时,央行独立性受到挑战的问题日渐凸显。 </p><p>
特朗普对美联储的质疑引发了市场对政策长期可信度的担忧。一旦全球政界效仿,将央行纳入短期政治博弈中,势必动摇整个货币政策框架的稳定性。 </p><p>
澳洲的情况亦类似。财政部长Jim Chalmers与RBA之间的互动虽然源于改革诉求,但也反映出央行权威与透明度需要重新平衡。 </p><p>
民选官员就金融政策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无不妥,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制度独立、政策独立与专家判断。 </p><p>
未来若通胀失控,央行被迫采取滞后且激进的加息手段,或将成为下一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p><p>
结语:唯一不变的是波动本身 </p><p>
尽管当前经济和政策环境波动频繁,让投资者、企业和家庭都感到疲惫不堪,但在金融市场的长周期中,“波动”本就是唯一不变的规律。 </p><p>
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疫情冲击以及多轮地缘冲突之后,全球或正在迈向一个新的稳定阶段。但也许,回归常态的前提,正是更好地面对波动本身。 </p> </div>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