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先生而言,他既是生活在澳大利亚120万华人之一,同时也是成功人士的代表。
毕业于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化工系的李已经是澳大拉亚行业内小有名气的学者。
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之后,李也逐渐适应了西方的咖啡文化,有时间便会去咖啡馆坐坐。有的时候是和朋友聊聊天,有的时候是在咖啡馆工作,还有的时候则是纯粹喝咖啡的同时感受一下“宾至如归”的感觉。
在澳大利亚,咖啡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澳大利亚人自称血液里流淌着咖啡。
如果中国人见面第一句是“你吃了吗”一样,澳大利亚人会说:“Would you want to have a cup of coffee(要喝杯咖啡吗?)”
李先生常去的这家咖啡馆是一家拥有40年历史的社区咖啡馆。附近的居民和常客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
然而,疫情的到来破坏了一切。
李先生说,他只能买上一杯咖啡坐在公园、广场等开阔的公共场所喝。
他说,不能进入咖啡馆的日子很辛苦。他认识这里的咖啡师,偶尔还会聊上几句,就像老朋友一样。
但是,隔离限制的日子里,虽然咖啡还是那个咖啡,但是他只能将咖啡带到空旷的地方,有的时候是海滩,这种感觉“不一样”。
李先生说,在他心里,咖啡馆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关系。在一次一次的聊天中,自己的视野被拓宽。
除了家和工作空间,咖啡馆成为了他被认可和需求被满足的第三个家,即第三空间。
所幸的是,伴随澳大利亚病毒感染曲线的拉平,州政府逐步解除了相关的限制。
李先生的第三空间咖啡馆靠着多年的熟客艰难地幸存了下来。尽管目前店内仍实施1.5米的社交距离,但是能幸存已经足够幸运了。
事实上,在这场疫情中,澳大利亚很多咖啡馆因为利润薄,在人流停滞中纷纷倒下。
且不说澳大利亚各类小众咖啡品牌,作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咖啡品牌之一,主打第三空间的星巴克在这场疫情中也损失惨重。
数据显示,在疫情的肆虐下,星巴克在全球关店数千家。这也是为什么说李先生的咖啡馆依然幸存已实属不易的原因。
3
张先生的第三空间——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