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郊区生活系列
当我和妻子在1989年寻找新家的时候,有两个关键因素吸引我们搬到了Balwyn North:一是48号有轨电车能直达市区,二是这里宜人的社区环境。
这个郊区的房屋都配有花园,街道上树影婆娑。大多数住宅的前院要么没围栏,要么围栏很低,这让邻里之间更有亲近感。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在乡下长大,这种空间感让人一见倾心。更妙的是,这里距离墨尔本CBD只有12公里。
如今,Balwyn North的大户型住宅已成主流。
Balwyn North的北面以雅拉河为界,战后的一波开发浪潮把原本的果园和农地变成了居民区。
就在这之前的几年,48号电车的最后一段线路也刚好修完,极大地方便了新居民出行。
著名画家John Brack曾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1954年他画下了North Balwyn电车总站的风景,画面中呈现的是城市的尽头。
这正好也与一些老居民的回忆不谋而合。
他们说,以前通往电车站的路还没铺好,每天都得穿着雨靴走泥路去搭电车。雨靴就留在电车站,晚上回来再换上,踏着泥泞回家。
那时候,新移民普遍囊中羞涩,建材也紧缺,室内管道还不普及——这是Gough Whitlam(澳洲第21任总理)上任前的年代,他后来曾承诺要为城市边缘地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当时很多住户共用一根铜线电话。
一些新建的小房子按现在的标准来看非常袖珍,其中不少出自建筑师Robin Boyd主导的“Small Homes Service”项目,当时只需五英镑就能买到建筑图纸。
不过,大多数住宅,包括我们家1952年建的房子,其实就是那种标准砖皮小屋。
这些三居室的房子,有的只占地块面积的15%,而一整块地通常超过800平方米。
房子小,干嘛呢?那就种花种草吧,打理一个大花园。
时至今日,Balwyn North依旧以独栋住宅为主——2021年有6490套,1991年为6416套。这里的人口增长比墨尔本其他地区慢得多,同一时期从17811人增长到20938人。
不过,这二三十年来,这里可没少翻建房子,也因此Balwyn North常常榜上有名,跻身墨尔本“最贵20大郊区”之一。
现在,买下这些战后房子的买家经济条件都相当不错,通常一买来就拆掉旧房,换成两三层的新房,最大限度地利用规定允许的60%占地率。前花园大大缩水,后花园常常直接没了。
不出意外,这些新房子几乎从未在BoroondaraCouncil的城市设计大奖上出现过。很多都像个“城堡”或者“堡垒”,从街上看不太有亲切感。绿植、特别是树冠型大树,也明显减少了。
Balwyn North地势起伏不平,这也让很多房子拥有绝佳的西向视野,甚至能看到墨尔本市中心。
可惜的是,一些人为了更好的视野,不惜砍掉成熟的大树,有的合法,有的非法。这种现象在墨尔本滨海一带也不少见,唯一不同就是那边多了点咸水味。
早期开发商显然非常看重这些风景,因此在北面坡度较高的区域起了一连串“风景类”街道名:Longview Road、Cityview Road、Viewpoint Road、Highview Road、Hill Road、Hillview Road、Viewhill Road、Mountain View Road,还有Panoramic Road。他们把英文里能表示“好风景”的词都用尽了,干脆上了法语:Belle Vue Road、Bon Vue Road、Jolie Vue Road。
最后,还来了个Kosciusko Road——虽然拼错了少了个“Z”,但看起来也是想借用澳洲最高山的气势。
Balwyn High School被认为是本地房价的另一个“推手”。有位地产中介跟我说,进不了私校的家长,买进Balwyn High学区也算是“退而求其次”。
购物在Balwyn North还算方便。
这里是澳洲第一家超市的所在地,1960年,Dickins(现在的Coles)在BurkeRoad和Doncaster Road交叉口开业。
虽然这里仍保留了不少购物小街道,但和其他地方一样,大型零售商的主导地位以及网购对这里的店铺也造成了影响。
幸运的是,我们还有一家五金店,买个钉子不用开车好几公里。
Balwyn North曾长期被认为是个“无趣”的郊区,这可能跟它曾是墨尔本少数“禁酒区”之一有关——过去要获得卖酒许可证,还得居民投票同意。
不过我不觉得Balwyn North的人酒量比别处小。自从2015年规定放宽后,情况也没啥大变化。虽然没见新开酒吧,但倒是多了不少新餐厅和咖啡馆。
这几年Balwyn North也越来越多元了。家里只讲英语的家庭比例,从2001年的67%降到2021年不足50%。增长最快的语言是普通话和粤语。
Balwyn North的绿地资源还算丰富,但就像墨尔本很多地方一样,公园绿地和体育设施之间的使用冲突也在加剧。
这里有Glass Creek带状公园、Leigh Park、Greythorn Park和Koonung Creek带状公园。
Greythorn Park原本是一处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1951年捐给当时的CamberwellCouncil。
Macleay Park则更有趣,50年代它其实是个垃圾填埋场。
如今,Glass Creek大多被“封印”在地下水渠里。我至今仍然记得有次看到一个工人从检修井里爬出来,他一边喘气一边说:“下面也太臭了吧!”
令人遗憾的是,48号电车至今仍未延伸至Doncaster Hill,而Eastern Freeway自1982年修建以来,在Balwyn North北边的存在感越来越强。本来是为了方便出行,结果却削弱了我们与Bulleen等周边地区的连通性。
更糟糕的是,正在建设的North East Link Project,将会大幅增加车道数,这让很多居民心里不安,担心更多本地街道变成车流高速通道,同时噪音和空气污染也随之增加。
而失去大部分Koonung Creek带状公园和那些老树,更是让人感到心痛。
20年后的Balwyn North会变成什么样?很难说。
我们家的花园当年是常见的配置,现在却越来越像个“绿洲”。
变化不可避免。但如果有更多居民愿意传承Robin Boyd的理念,Balwyn North或许能变得更好,更适宜居住。
本篇文章的作者Ian Hundley是一位居住在Balwyn North多年、积极参与当地规划和交通政策的老居民。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