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位出道
Labubu在澳洲有多火?
走在墨尔本街头随处可见人们包上挂着的labubu,甚至深夜还能看见人们为了隐藏款labubu夜排的景象。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别以为这只是偶然。Labubu的走红,早就有迹可循。
韩国女团BLACKPINK的Lisa,在采访里公开晒出自己的盲盒收藏。
不少粉丝一看,立马入坑。社交平台瞬间被开箱、晒单刷屏,单条视频动辄五百万播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大家这么上头?
首先,泡泡玛特的手办是真的好看。高饱和配色,梦幻造型,Q到不行,一眼上头。
其次,它刺激了人类的“收藏本能”。
塔斯马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格里默说,收藏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
“这和赌博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一只鸽子每次啄一个可以释放食物的杠杆,都能得到食物,那么它只会在饿的时候啄杠杆。而如果鸽子只是偶尔得到食物,而且是以一种不可预测的方式,那么它就会一直啄杠杆。”
研究显示,80%的小孩都喜欢收藏。
盲盒把这种欲望放大了,比赌博更容易上头!
临床心理学家、澳大利亚人类健康研究所创始人阿纳斯塔西娅·赫罗尼斯博士,以及格里默教授指出:
不同的是,赌博可能血本无归,而盲盒每次都会“给你点什么”。只不过,那个奖品可能并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于是你一次次下单,试图“翻盘”。
就是这种“明知可能踩雷,却仍不死心”的心理,加上盲盒稀缺限量的设定,让人一边骂着“割韭菜”,一边继续买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些人甚至用开盲盒来“调节情绪”。
“有时候心情不好,我就去买一个,”尤金妮·伊是悉尼的一位收藏爱好者,她已经拥有超过200个泡泡玛特盲盒,累计花费超过5000澳元。
心理学家赫罗尼斯一语道破背后的机制:“这是一种多巴胺驱动的愉悦回路。”
盲盒带来的,是一种“突如其来”的新奇感。你不知道下一个会是什么,但你想知道,想揭晓答案。
“不可预测的奖励远比可预测的奖励更令人兴奋,”她说。
“我们在某件事上投入的努力越多,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所以,如果你买了几个这样的产品,而且可能还有双倍的优惠,那么你已经投入了金钱、时间和精力,所以你更有可能继续购买。”
除了Labubu,泡泡玛特其实还有一堆超火IP:Molly、Skullpanda、Dimoo、Hirono……全员高颜值,个个带故事。
过去五年,泡泡玛特的收入从约5.36亿澳元跃升至20亿澳元。其中,澳洲、欧洲等地增长最快。
2024年,《怪兽》和《爱哭鬼》系列卖得最好。
(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分别是MOLLY系列、CRYBABY系列、THE MONSTERS系列 、SONNY ANGELS系列)
靠盲盒打开社交圈的20岁收藏者莎娜·克罗夫特表示,她靠盲盒认识了不少朋友,
“当你发布关于的帖子时,你会形成一个小型的在线社区,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争取买到很多限量版。”
赫罗尼斯指出,这种“围绕兴趣建立的微社群”在社交媒体时代越来越常见。尤其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收藏就是一种社交入口。
(图片来源:The Age)
因为热爱,从“玩家”变“店主”的卡斯塔尔迪也有同感。他说,疫情封锁时期,Labubu和Sonny Angel的热度疯涨,就是因为“它能让人们宅在家也能感受到连接”。
同时卡斯塔迪指出,某些盲盒被认为比其他盲盒更奢华“这些奢侈品流通的数量并不多,因此它是一种‘更高’的收藏品。”
泡泡玛特常规款价格在22澳元左右。Sonny Angel每只35澳元,Smiskis 19.5澳元。
但一旦炒起来,转售价能冲到几百、上千。
一家中国拍卖行报告称,一只真人大小的Labubu,在中国六月份拍出23.2万澳元的天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格里默提醒,盲盒也很容易贬值,很难转售。这不禁让人思考:盲盒还能撑多久?
他建议理性消费,别盲目入局。
但卡斯塔尔迪乐观得多,他看到它们被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让人想起新冠疫情之后宝可梦的复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认为这种情况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接下来会发生的是新的收藏家进入市场。老收藏家退出市场。人们成为父母。人们让他们的孩子参与收藏,然后就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如果它要结束的话,它应该在新冠疫情结束后就结束,但它并没有。”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