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澳洲总理Anthony Albanese来新西兰访问。
新西兰总理Chris Luxon和皇后镇当地毛利部落长者们在迎接Anthony Albanese入场。
只见部落长者们正热情与Albanese行毛利传统问候——hongi(碰鼻礼),过程优雅自然,毫无破绽。
但当Albanese转向新西兰总理Luxon准备重复动作时,结果迎来的是Luxon一个突如其来的熊抱,两人差点嘴对嘴直接亲上去……
随后硬生生改成了一个略显绝望的熊抱。
这个名镜头在澳洲和新西兰的媒体各种播放,已经成为各种博客和社交媒体帖子的热门话题。
昨天,当Luxon在内阁会议后的每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此事时,他显得很淡定。
在回答有关当时的问题时,他说道:“我不知道你的意思。”
经过一番澄清后,Luxon表示,这可能是两人互相打招呼时的一些“很酷的动作”。
他接着补充道:“我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前总理、工党党魁Chris Hipkins不忘补一刀:“一般来说,如果你是迎接队伍中的一员,你就会跟随其他人做同样的事。”
他提到 Luxon的名场面时说:“看,每个人都会犯错。”
hongi终极指南
要知道,hongi可不是普通问候,而是新西兰毛利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新西兰常见的欢迎方式。
为了避免你下次遇到这种场合也“社死”,这里送上终极hongi指南。
hongi代表着生命能量(mauri)的交换,源自毛利创世神话——神祇Tāne用泥土塑造了第一位女性Hineahuone,并贴鼻子赋予她“生命之息”,她才苏醒并孕育了人类。
如今,无论是在欢迎仪式、正式接待,还是在超市、海滩、办公室等日常场景中,hongi都可能出现,只要是可以握手的地方,理论上都可以hongi。
那么,怎样才能优雅地完成一个不出错的hongi呢?
行hongi的时候,要先从眼神交流和问候语开始,对熟悉的人可以说“kia ora”,初次见面或面对长辈时则更适合说“tēnā koe”。
接下来,就是判断对方的性别与适当的问候方式。
如果你是男性,遇到男性时直接给hongi;遇到女性则要做好被亲脸颊的心理准备。
如果你是女性,则通常可以自己决定是亲脸颊还是hongi。
这可能是一个尴尬的过程,因为大多数人会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亲吻你的脸颊,但你可以提前一步,从一开始就明确你的愿望。
“Haere mai ki the hongi”(来hongi吧)或“Hōmai he hongi”(给我一个hongi),是两种让对方知道你喜欢的方式。另一个简单的方法是身体前倾,闭上眼睛,让对方秒懂。
而如果你是小孩,就跟着对方的节奏来就行。
如果你是男性跟小孩打招呼,可以灵活选择击掌(high-five)、拳碰拳(fist-bump)、hongi或亲脸颊,取决于孩子的反应。
记住,有些小朋友并不想hongi或被亲,这完全没问题,强行去hongi不仅会让双方都尴尬,还有可能在鼻尖没碰到前先来一记“额头对额头”的暴击。
可现实是:有时候你压根分不清对方是叔叔还是阿姨,尤其当“叔叔”的颧骨比你高,“阿姨”的胡子比你浓。
这时候,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学前面的人:观察上一位和他们怎么打招呼,是hongi还是亲脸颊?那个人现在有没有尴尬到脸红?(参见Luxon与Albanese的名场面。)
如果你足够幸运,不是第一个排队做harirū(握手+hongi的环节),照着做就行了。
如果你遇到的是takatāpui(毛利语中对LGBTQ+群体的称呼),就让对方来决定,或者直接用最安全的中性hongi。
几个实用细节:
如果戴着帽子或毛线帽,一定要摘掉;动作开始时,握住对方的手,缓慢前倾,让头部与嘴唇都收好,减少嘴对嘴的风险。
接近鼻尖时,可以闭上眼睛,然后轻轻将鼻子贴向对方的鼻子,停顿片刻——停得越久,问候的分量就越足。期间可以吸气、呼气,甚至两者兼顾。
结束后轻轻离开,再补一句“kia ora”、“tēnā koe”或“ngā mihi”。
另外,每个人的hongi 方式会不同,区域差异同样有趣。
比如东海岸的毛利人习惯“双碰”(double pump)——碰两次鼻子,据说一次吸气一次呼气。
如果感觉对方还想来第二次,放松配合即可。
如果你不想被hongi,可以提前说明自己身体不适,改用挥手、拥抱或将手臂放在他们的肩膀上,让他们保持一臂的距离。
切忌像我们总理那样临场改动作,否则不仅破坏了礼节,还可能留下全网热梗。
记住,尴尬程度取决于你自己,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学会它,下次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你都能自信从容、不怕社交“翻车”
欢迎光临 澳洲同城网 (https://www.tongchengau.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