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北极航道是“进军”?航运巨头避而远之原因太好笑……
刚刚刷到新加坡联合早报一条消息,说中国利用俄罗斯和北极之间的航道运货,是在“进军北极航线”。另一边,全球航运巨头们又集体表态,说这航道虽近但不安全、不环保,所以坚决远离。哎,这话听着咋有点像小学生吵架——“我不跟你玩,因为你玩的地方不好”,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咱得掰扯清楚,“进军”这词用得是不是太有戏剧感了?北极航道又不是谁家后花园,它是国际航运通道啊。中国企业用航道运货,跟船公司走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有啥本质区别?难不成走条新航道,就成了“进军”?按这逻辑,那全球那么多国家的货轮走新航线,岂不是都在“抢地盘”?这届媒体的形容词库存,是不是该补补了?
查了下资料,北极航道主要分东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中国和俄罗斯合作的是东北航道,从中国沿海出发,经白令海峡,沿俄罗斯北部海岸到欧洲,比传统走苏伊士运河的航线缩短了三四千海里。简单说,就是“抄近路”,能省油钱、省时间,这对任何一家物流公司来说都是正常的商业选择,怎么到了某些报道里,就变味成“地缘政治操作”了?
再说说航运巨头们的“安全环保论”。哦豁,咱先看安全——北极航道确实有结冰期,但现在有专业破冰船协作,还有卫星导航实时监控,近几年合规航行的船舶事故率低得很。据国际海事组织(IMO)2024年发布的北极航运安全报告,2023年全年经东北航道航行的商船共178艘,仅发生1起轻微设备故障,事故率不足0.6%,比某些常年拥堵、事故频发的传统航道安全多了。
至于环保,这就更有意思了。中国参与北极航运的货轮,早就按IMO最新的“北极环保规则”升级了设备,用的是低硫燃油,还装了废气净化系统,部分船舶甚至能接岸电减少碳排放。反观某些喊着“不环保”的航运巨头,旗下还有不少老船没完成环保改造,去年还有艘欧洲巨头的货轮在印度洋因燃油泄漏被罚款——这时候咋不说自己不环保了?
吃瓜群众都能看明白,巨头们“远离”的真实原因,可能跟“安全环保”关系不大。你想啊,北极航道刚起步,配套的港口、维修设施还在完善,要想跑这条线,得给船舶装抗冰设备,还得培训船员应对北极气候,这些都要花钱。而巨头们现在的船队大多是为传统航道设计的,要是贸然转向北极航线,前期投入不小。
更关键的是,传统航道沿线有他们深耕多年的合作港口、物流网络,要是大家都去走北极航道,那些靠苏伊士运河通行费、地中海港口装卸业务吃饭的环节,生意不得受影响?说白了,这就是“既怕别人抢了新蛋糕,又不想自己先花成本探路”的小心思。笔者猜,他们嘴上说“坚决远离”,背地里说不定正盯着中国船公司的运营数据算账呢——等别人把路趟顺了,说不定转头就来“真香”了。
还有个点特别逗,某些报道一边说中国“进军”北极航线,一边又说巨头们“远离”,仿佛这航道是块没人要的“烫手山芋”,中国偏要凑上去。可事实是,除了中国,俄罗斯、挪威、芬兰这些北极周边国家,早就在合作开发航道资源了。俄罗斯去年还升级了北极沿岸的多个港口,就是为了吸引更多货轮过来。要是这航道真那么“不安全不环保”,这些国家傻吗?
退一步说,就算北极航道现在还有待完善,那也是个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改进的事,而不是靠扣帽子、唱衰来否定。中国企业参与其中,是带着技术和资金来共建的——比如和俄罗斯合作研发的抗冰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既能适应北极气候,又能提高运输效率,这对全球能源运输都是好事,怎么就成了“进军”?
网友们对此也看得很透彻,有评论说:“合着中国做啥都是‘进军’,别人做就是‘正常合作’?这双标玩得溜啊”;还有人调侃:“巨头们的‘远离承诺’,跟商家说‘这东西我不卖,因为不好’一样,说不定是怕你知道这东西好,抢了他的老生意”。不得不说,网友的眼睛是雪亮的。

其实说到底,北极航道的价值就摆在那——缩短航程、降低成本,符合全球航运追求高效的趋势。现在的争议,本质上是部分势力习惯了用“地缘政治滤镜”看中国的一切行为,把正常的商业合作扭曲成“扩张”,同时某些巨头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用“安全环保”当借口掩盖自己的犹豫。
但事实不会说谎。中国船公司在北极航道的运营,一直是合规、透明的,每一次航行都向相关国际组织报备,也积极参与北极环保合作。据中国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3年北极航运总结,中国籍船舶全年在北极航道运输货物超1200万吨,没发生一起环保违规事件,这比某些喊着“环保”的巨头做得都实在。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一提到中国参与北极航运,就有人急着用“进军”这种带攻击性的词?巨头们的“远离承诺”能坚持多久?等北极航道的配套设施更完善了,他们会不会悄悄改变态度?
说到底,北极航道是全球的公共资源,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私产”,谁合规、谁有能力、谁能带来共赢,谁就能参与其中。那些靠夸张表述博眼球的报道,和拿环保当挡箭牌的双标行为,终究经不住事实的检验。未来北极航运会不会成为亚欧物流的主流通道?咱们不知道,但至少现在,某些媒体和巨头的小九九,已经被大家看得明明白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