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31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喂养交流] 萌芽FM|牛津妈妈谈RIE育儿理念:如何切实地把尊重宝宝变成行动

[复制链接]

445

主题

1373

金豆

61

积分

高逼格超版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61
金豆
1373
鲜花
5
主题
445
帖子
500
注册时间
2015-6-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16 22:34: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澳大利亚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主讲人:祺骏妈,妈龄近3年,推崇朴素育儿观,因为孩子从一个个小细胞开始,披荆斩棘地来到我们身边,已经自带能量,我们只要帮助他们自在地长成原该有的样子就好。

本次活动由#萌芽科普群之海外蹦喳小群体#主办并拥有活动最终解释权。

注:本次讲座的全部语音记录,萌芽已上传自荔枝FM,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收听。如果带孩子没有时间看完全文,你可以选择带上耳机听祺骏妈妈和你娓娓道来RIE育儿理念。



大家好,我是祺骏妈妈。非常荣幸今天和大家相聚在这个微信的平台,感谢萌芽研究所和萌芽科普群的小组长与诸位管理员策划组织的这个分享会,让我有机会向大家介绍我非常喜欢的育儿理念RIE.

Gerber(RIE育儿理念创始人)自称自己的机构/理念/课程安排是供父母参考的资源,不是training,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家长可以受到启发,取他认为合适的部分去用,不需要全盘接受。

实际上我也并非同意RIE理念的每一点,也不确定我所参悟到的就是Gerber的本意,在这里我只分享我觉得受益的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感悟,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可能和一个新的养孩子的视角,“啊哈,原来还有人这样带孩子。”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在你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在你和孩子的互动、交际、觉察中发芽,慢慢转化为你接人待物的一部分。
Part 1 RIE的基本理念:尊重、信任和观察
1尊重RIE的基本主张是尊重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对待孩子。如果我们随机问家长“你尊重你的孩子吗?”99%的家长都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但如果问这些人的孩子“你爸妈尊重你吗?”大概一半的孩子会说不。所以“尊重”不只是要表现为内心的想法,还要表现在行动和语气上,让宝宝真切地感受到。
将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个体来沟通。当你要抱起小婴儿的时候,你要与他打招呼,虽然他什么都不懂,但是在打招呼时你可以对他说,“我要把你抱起来了”或者“我要带你到哪里去“;你要带宝宝去买东西,或者去看牙,或者去见陌生人,都可以事先告诉他。你知会他的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对他的尊重。你带着宝宝到达目的地之后,可以向他描述眼前的场景,让他有机会参与其中;当成人在房间里交谈的时候,也不要无视宝宝的存在。

这一方法看似非常简单,但如果你能始终这样做,从点滴小事做起,孩子就会有非常正面的感受,会觉得在他的成长中一直都有人看重他,对他的想法感兴趣,并让他参与其中;会觉得自己是家庭中很受重视的一份子,一直被家人所尊重,进而会更自爱,更尊重自己。
尊重也体现在培养真实的孩子过真实的生活。我们尊重孩子的情绪与特性,不随意去评判他们的行为,并且不要暗渡陈仓地植入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想哭的时候对他说,“不哭不哭”,这就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就不能把大人自己内心的价值观随意地投射在孩子的身上。
2信任做到尊重的基础是“信任”,信任具有self-fulfilling的魔力。我们时时都能感到身为父母的责任,我们在为另一个生命负责,为他的将来负责。我们会因为爱他们而担心他们的安危,担心他们的冷、热、饱、饿等等。这些担心都合情合理,但同时也会干扰我们对孩子的了解与判断。因此要做到尊重和接纳孩子,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信任”,即相信孩子有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
我现在带女儿在上海度假,小区里设有一些攀爬类的健身设施,家里的亲戚和老人会带着孩子去玩。但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孩子的能力,而且出于对孩子的本能保护,会对她进行指导, 告诉她该怎么爬。 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如何玩这种设施都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听了各种各样的指导之后,反而觉得混淆了, 不知道该如何攀爬。
RIE主张我们要信任孩子生而为人的本能,信任小婴儿会按照造物主或者大自然为他量身而作的时间表来发育, 并不需要大人过多的辅助。他们会知道饿了要吃,饱了就不再吃了,不舒服了要发声,满意了就会面露微笑……RIE号召家长把孩子看作学习的发起者,当他们准备好了,就会去寻找自己生存下去所必需掌握的技能,主动学习并反复练习。

[size=1em]小宝宝在翻身的时候遇到困难没有办法翻过去,我们先不要急着去帮他们翻过来,而是先尝试用语言给他们描述一下他们现在所遇到的情况,或者轻轻地碰一下他们的小胳膊,告诉他:我觉得是不是这个位置卡住了?宝宝是不是可以再尝试一下?很多时候如果你愿意等一下,那么在这个等待的过程中,奇迹就会发生。[size=1em]虽然看起来你没有出手辅助,但其实已经是在帮助他做那个了不起的自己了。但是如果孩子挣扎的时间已经过长了,我们还是应该提供帮助的。

3观察放下身段,学会耐心、细致地观察孩子。 我们是大人,自以为知道得多,面对孩子通常会第一时间就介入;而且,我们会有一些社会的、文化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对小婴儿会有一些主观概念和既成观念,很难让自己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到底想要什么。
Gerber给出的一个破除这种现象的方法是: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你把这些既有观念放在一个篮子里,留在门口。当你面对眼前这个真实的孩子的时候,要用内心最直接的声音来指导,这个就是父母的直觉。
在他还是小婴儿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渐渐分辨出,他表达不同诉求时的哭声和小动作会和平时有所不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哭泣看做小婴儿的语言,与之对话。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不是想当然地认为他是饿了?困了?还是无聊了?而是同他平等的对话,对他说:宝宝你怎么了?请你告诉我怎么样来帮助你好吗?用这种态度发展出一个对话,能够鼓励宝宝主动表达。很快你会发现,他还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你们就已经能够开始没有障碍的沟通了。
这是个良性循环,宝宝通过你的反应来学习他应该在什么时候发出怎样的信号,而你也会因为他的信号越来越清晰,你的解读越来越准确,而越来越信任他自我表达的能力。
在与宝宝的互动中,除了要“把你的既有观念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留在门口”,还要把自己的身份放低,把视角也放低,放到与他们平行的位置,再稍稍往后收一收自己。不要在宝宝的生命里抢做主角,把对他的期许全部都抛在脑后,只是如实地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观察他如何玩,如何在玩耍中遇到一个个问题然后尝试解决。通过观察,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谦虚,主动教宝宝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仅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供他探索。
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的本意,破解孩子的意图。
我儿子现在十一个月,最近刚刚喜欢上爬楼梯。从下爬上去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从上面下来的时候大人都会觉得,哎呀好危险啊,往往他刚上去就把他抱下来,或者尝试教他退着下来。每一次我们想叫他退下来的时候,他都会转过身来,探着头看下面,看起来非常危险。有一天我在旁边扶住他的身体保护他,放任他去做这个动作,然后我发现他只是用手拍下面一级的台阶,并没有要往下爬的意思。
Gerber在书里也提到一个通过观察大量的孩子得出的结论:孩子喜欢知道他在往哪里走,在拿什么样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孩子,想要保护他,却剥夺了他自己探索的机会。我觉得要观察孩子需要先拉开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这里说的距离,当然不是身体上(physical)的实际的距离,而是身体上保持亲密,头脑要保持冷静,退后观察孩子,不要抢着做孩子的代言人。
Part 2 RIE在日常育儿中的具体应用1新生儿时期的尊重*你可以给宝宝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空间,平和的氛围,避免缤纷炫丽和吵闹的环境。
在新生儿时期你完全可以不用顾虑怎样刺激大脑的发育,怎样刺激视觉的发育,宝宝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所有东西,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刺激。相反,前三个月要担心的是避免过度刺激。这个时候的宝宝甚至都不需要玩耍和娱乐,吃睡洗漱基本上占据了大部分时间,醒着的时间也很短,这也很适合妈妈身体虚弱需要时间休息的状况。


[size=1em]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可以让他在固定的场所探索自己的身体,因为固定的场所可以给他提供安全感。[size=1em]他的手、他的脚、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会花很长的时间玩自己的手,看大人的脸,这都是宝宝最喜欢的。这个时候孩子只能看到大人一臂长的距离,抚养人不一定非要时刻陪伴左右,更不需要给他提供娱乐,逗他玩儿,而是[size=1em]尽快帮助宝宝建立规律的作息,因为可预测性的生活也可以给宝宝带来安全感。

*开始练习像对待成人朋友一样对待他。
每次抱起、放下他之前都通知他一声,停顿一下,给他反应的时间。我相信很快你就会有所收获,宝宝会在表情上或者肢体语言上表现出变化,这意味着他在期待你抱他起来,或者他明白你要抱他到哪里去。


*正常地和她说话,表达你的需求。
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这样的印象:你和他的需求都很重要,不是只有一方无休止地为另一方牺牲。试着在她还不懂的时候,就大胆地自言自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妈妈很累,妈妈想休息了,妈妈在想还有什么事要做……渐渐地,孩子也能慢慢学会照顾你的感受。


*从出生那刻起,宝宝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适应家庭生活。用语言描述和动作示范来一点点地引导宝宝理解生活中发生的事,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好处。比如对于换尿布这件事,大多数的宝宝都会有一个不喜欢,甚至是反抗的阶段, 尤其是在会翻身、会爬了之后。一般情况下,大人会用蛮力或者逗乐、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迅速完成任务,但这样做并不解决问题。可以试试先引起宝宝的注意,告诉他“换尿布的时间到了”,看看他的反应,等一等;如果宝宝还没反应,可以进一步解释“尿布厚了”,“换上干净的尿布比较舒服”,“我要抱你去那边换尿布”;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分解并描述给宝宝听,同时进行亲昵的互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宝宝开始配合甚至期待换尿布了。
*平静地对待宝宝的哭。
RIE理念提倡把宝宝的哭当成一种语言。每个宝宝都会哭,如果大人表现出不耐烦,比如一直说“不哭不哭”,这实际上传达了他对哭泣的不接受,而且,徒劳地对宝宝说“不要哭”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哭泣就是孩子的语言,除了哭他没有别的表达方式。
如果你能平静地对待宝宝的哭,用一种对话的方式安抚他,用平静的态度平和地同他交谈,比如“宝宝你怎么啦?是你的尿布湿了吗?你想要抱一抱吗?你饿了吗?”慢慢地他就能发展出自我安抚的能力。
当然,对宝宝的哭泣也要细心区分,你要能敏感地觉察到他为什么哭,如果是因为不舒服或者是生病了,就要迅速处理。
2婴儿期的尊重

运动能力的发育

Gerber在1973年创立RIE组织之前,是匈牙利儿科医生Pikler 的助手,一大批孤儿和有特殊需求的问题儿童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其中“不干涉大运动发展”是很重要的理论之一。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内在发育的时间表,运动能力是在毫无限制的自由活动中由他们自发习得的。每个婴儿都有好奇心,都不甘心只是平躺着看眼前的一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人类本能的影响下,一旦孩子准备好了,翻身、坐、爬、走水到渠成,都是自发发生、无法阻止的。

与主流观点不同,RIE理论认为,小婴儿不应该被“放置”在一个他们自己远没有能力达到的姿势,这会干扰他们对自己身体能力的判断,并且会增加他们的挫折感。据他们观察,一个在自由空间主动习得翻身、坐、走这些能力的孩子,日后的运动发展也更协调,更流畅,更会保护自己不轻易冒险。所以他们推荐最初让小婴儿平躺着活动,直到他有能力自己翻身,这大概也是RIE最有争议的主张。主流儿科医生都会建议让孩子趴着,因为趴着可以锻炼肩颈和背部肌肉。个人认为我们领会RIE的精神即可,不必太拘泥于细节。



Tips:
*建议趴着按摩,抚触对婴儿有好处;*不建议扶坐、扶走;*分清家长与孩子的需求,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孩子认为爬可以满足他的需求,我们没有必要逼迫他站起来。

吃饭的自我掌控

与亲密育儿派不同,Gerber不认同母乳妈妈用哺乳来安慰婴儿,母乳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营养,仅仅是一种食物,过分强调安抚作用会对人类最根本的“吃”的需求带来干扰,给这一生理需求带来心理暗示,进而在日后产生持续性的问题。比如很多成人会有借助食物减压并产生依赖的情况。
同样地,在宝宝加辅食后,我们也应该反思自己对待食物的态度。人类社会给“吃”赋予了很多社会的和文化的内涵,我们可能会热衷看孩子“爱吃”,不吃就会感到焦虑等。但对孩子来说,食物最基本的作用是填饱肚子,所以在吃东西的时候应当去除干扰,比如边吃边玩,不断鼓励吃,用食物来奖励孩子,都是不可取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在具体的喂养过程中,既关注孩子的身体发出的信号,让他在平和的环境中进食,自己做主;又结合时间表,在孩子哭的时候等一等,不要制造食物依赖。从小培养健康从容的吃饭态度。



Tips:
*结合宝宝的发育情况,提高参与度,鼓励自主进食,不认同无视孩子的表达而按住双手去喂饭。*给孩子三个勺子和三个碗,取一个勺子递给孩子,让他放在手里模拟进食,让他看到自己在吃什么。*不强迫再吃一口,不比赛,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吃饭;不逗乐,让孩子与自己的身体建立联接,与食物建立真实联结。

不受干扰地玩耍&玩具的选择

我们都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除了吃和睡,主要任务就是“玩”。会玩对孩子有着非凡的意义,关系到他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但家长也不用过分紧张,拼命追求最好的游戏方式,买市面上最流行的玩具。RIE认为自然而然发生的就是最好的,要信任每个孩子天生会玩,我们只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合适的环境,把玩耍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自由玩耍是孩子自我体验的机会,也是他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一旁陪伴、观察,甚至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然后走开,放松自己。所以说RIE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更放松的育儿理念。但是前提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居家安全请点击☞《不是开玩笑,你家处处有危险!!!》

在很长一段时间(大约15个月以前)里,孩子都会在注视某样东西之后,想要弄明白它的质地、声音等特性,会去摸、抓、尝、敲等。这一时期最好的玩具是最简单的、不同质地的、可能有很多不同玩法的开放性东西,比如盒子、球、棉麻质地的围巾、牙胶、塑料瓶、瓶瓶罐罐、刷碗用的海绵、干意面、锅、娃娃等。

声光电玩具不是一个自然行为的结果,小婴儿会习惯它们,但会感到难以理解。因为这不符合他们对物体被动性的理解,还可能会使他们受到惊吓,或刺激过度,而且,这类玩具往往不能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一般只有一种玩法,局限性很强。当然,偶尔玩一些声光电玩具也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我们遵循的原则还是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观察孩子的反应。


Tips:
*自由玩耍的主要形式是探索、感知、自我体验、反复试验。*最不推荐的就是声光电玩具。

界限与规则

在我强调了很多的“自由”、“自主”、“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等概念后,大家会自然而然地问,这个自由的度在哪里?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难道什么都能让他自己做主吗?当然不能。这就是为什么RIE从一开始就鼓励家长明确地表述出自己的需求,明确地表述出你对孩子的期待。你可以不断地重复(这个东西不能碰,危险!),用果断、坚决、明确、简单的语言告诉宝宝不可以去哪里、不可以碰什么,这样他从儿时起就会有一个界限感。这个界限感可以帮助他意识到:在他的地盘他说了算,可以随便玩,但是步入别人的地盘,就要照顾别人的需求,遵守别人的规定。



Tips:
*家长要直接且坚定,决定了就不随便妥协,信任孩子有承受不如意的能力。
*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和过分要求,表示接受但不纵容。



3学步时期的RIE应用
刚学会走路的儿童时期充满了挣扎。

对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充满强烈矛盾的时期。他的内心被各种动荡不安和巨大的对立情绪充斥着。你所有的建议都不对,因为学步儿的内心有着对立的需求。他需要依靠也需要独立,觉得自己很巨大也很渺小,觉得自己很强壮也很弱小。很多时候,学步儿同时感受到无所不能和无能为力。

当孩子学会站立学会摇摇晃晃的行走、开始理解语言的含义的时候,也正是他生命第一年所获得的安全感全线崩溃的时候。他能够更多更清楚的觉察到现实。他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依赖别人的可爱宝宝,随时随地获得同情、爱和关怀。他现在成了一个探索者。他需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他是谁,以及他究竟有多少能力。

学步儿有着旺盛的精力,却还不能很好的判断他可以或是不可以做什么。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害怕。所以这个阶段,他们最需要的是探索的自由,以及很多很多的指导。当你理解你孩子这个时期的挣扎的重要性和强度,你对他的态度才能帮助他经历身体和情绪的飞速成长。

学步儿是一个糟糕的、了不起的、让人精疲力尽的、真实的、充满矛盾和挣扎的小人儿。有时候他拥有整个世界,有时候整个世界都是他的敌人。

你需要很多很多的精力,耐心,和同情心。

你必须尝试去明白在他探索世界的时候,你需要和他保持的最佳距离有多远。你需要理解怎样在他一片混乱与不安的汪洋里做给他安全感的小岛。

当你发自内心的明白这个时期其实非常短暂--尽管你觉得它绵绵无绝期--你才能够真正将安全感传递给你的孩子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你需要幽默感。

——久久在英国翻译自Magda Gerber,Dear Parents-Toddlers)
当孩子感情和情绪非常激烈的时候,成人可以怎样去帮助他们?[size=1em]首先,我们需要有保持平静的能力,我们的情绪平和,才可以从中脱开来。
不要让他先把自己惹毛了,然后不知道怎样做才好,因为学步时期的孩子可能语言能力发展还不是那么好,不能很好的描述他心里的感受。我们先保持情绪平和,才能感受他的感受,并试着描述出来。

其次,单纯的描述有时候就可以解决问题,这个心理学上叫共情,实际上就是接受。

你看到了孩子的真实情绪,可能是愤怒,是伤心,是挫败,很多时候只要安静接受就可以了。实际上我们是在告诉他: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生活中会有种种的不如意,你也会面临困惑,妈妈完全接纳你这些强烈的真实情绪,妈妈希望你也能。这个时候你什么都不需要说,只与他心心相印、惺惺相惜,不需要语言也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尊重。这是对他所受困扰的尊重,是对他所承受感情的尊重。

再次,退后等一等,相信孩子有自己解决困境的能力。

我女儿是一个非常慢热的孩子,她经常在参加社区活动的时候都不肯上前。有一次老师发各种玩具给小朋友,我看到她非常喜欢一个粉色的娃娃,然后眼看着粉色娃娃发给别的小朋友了,她拿到的是并不喜欢的小狗和小熊。作为妈妈,我知道这个时候她肯定是难过的。但是有意思的是,当我克制住自己的主观代入之后,我注意到她失落了一小下,然后就很快很开心地继续玩儿起来了。

所以当我们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时候,千万不要很快地主观代入,让孩子丧失了自我发掘、自我调节的机会。

最后,试试“实况转播”的方法。

我们介入的越少,孩子就会有越多的机会思考和学习。有的时候孩子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说点什么,Gerber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就是“实况转播”。我们可以简单地陈述事实,比如对孩子说:“你想要小哥哥手里的这个熊。可是小哥哥还在玩儿,你们两个都想玩。怎么办?”或者是当这个困境持续下去,没有人想到怎么办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提出一两个建议,比如说:“你看这里是不是还有一颗球哇?或者,你拿着这个东西去试试看,小哥哥肯不肯跟你交换呢?”


希望可以通过今天的这个分享会,让大家对RIE这种尊重宝宝、放手让宝宝自主决定、给他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的养育方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孩子怎样从完全依赖大人到获得独立性,这个过程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态度。所以RIE提倡,不要去强推也不要过分留恋。让孩子去过他自己的生活,我们成人也有自己的生活。很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