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22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补习] 国际汉语教师联盟分享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技巧(二)

[复制链接]

87

主题

272

金豆

9

积分

Lv1

Rank: 1

性别
保密
积分
9
金豆
272
鲜花
0
主题
87
帖子
87
注册时间
2018-6-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16: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徐汇区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少儿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
(一) 听说为先,汉字教学为主
对于少儿来说,他们学习汉语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学校的要求或家长的意愿。因此,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不能采用以往成人化的教学方法:从拼音或字词入手,这样会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造成“汉语很难学”的心理负担。在教学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少儿语音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从语音和句子入手,采用听说为先的方式,从会话开始,在会话训练中纠正其发音,掌握简单的拼音,让学生很快就能用汉语进行简单的对话,得到一种成就感。
对于汉字,我们可以从独体字入手,在教学中结合汉字的演变,利用图片让学生认读汉字,如:山、日、水等。尽量让汉字结合图形与图画,使方块字不再单调、复杂,而变得生动有趣。
(二) 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
心理学表明:九岁左右的儿童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二十分钟。如果我们按一节课四十分钟计算,每个孩子一节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过一半。如果要求孩子长期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容易产生疲劳,造成“费时低效”的后果。
所谓“静”,是指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包括讲解、领读等。“动”则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兴趣活动中学习汉语,从视觉、听觉、语言等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认知心理学的测试结果表明:儿童从视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信息只能记住15%,而把两者结合起来就能记住65%。所以,将看、听、说结合起来就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可让学生的精力一张一弛,不用过长时间地集中精神,也不会因走神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 “情景”教学模式
我们所说的“情境”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情”,一个是“境”。
“情”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少儿正处在情感发育的不完全时期,感情容易受到影响,行为更加受到情绪的左右。来到中国,在最初接触一位汉语教师时,学生很容易会注意到教师的教态、外语水平和教学能力,而且很快就会有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形成会直接影响到今后这门课的课堂秩序和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就要尽量抓住这一“敏感时期”,调动学生积极的感情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与人际交往一样,教师也要有一定的情感投入,让学生意识到,良师也是益友。这样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延伸到对汉语学习的喜爱,乃至对中国的喜爱。
“境”是指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汉语的过程之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运用各种“物”的手段,创造出一种活化的语言环境。如,运用图片、声音、试听、场景模拟等形式和手段,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感官形成语言刺激,使他们对汉语学习产生直接的兴趣。师生在这种交际语言环境中达到最默契的状态,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四) 淡化语法知识,在反复的操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法知识进行交际
教学中应该淡化语法知识,在反复的操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法知识进行交际。少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于有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加以理解,所以语法知识不能通过单纯的讲解来掌握,而要淡化语法知识,在对同一语法项目反复操练的基础上熟能生巧,不知不觉地学会使用。反复操练容易使人感到枯燥,我们可以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多种教学手段,将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加以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反复操练的目的,而且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会让他们觉得练习是乏味的。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