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了
你真的会“扔垃圾”吗?澳洲人自认为会,但只有25%做对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站在家门口的回收桶前,手里拿着吃剩的外卖盒、奶油还黏在盖上的咖啡杯、油光锃亮的披萨盒,一脸迷茫地问自己——这个到底能不能回收?要不要洗干净?要不要撕掉标签?!
放心,不是你一个人这么想。据研究,大多数澳洲人都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是“环保好市民”,但现实是——只有25%的人能正确分类垃圾,还有多达35%的“回收品”最后根本没能回收,被送进了填埋场!
而且,四个澳洲人里就有一个,连冲洗一下食物残渣的步骤都懒得做。
说白了,很多人就是——边吃边扔,边扔边污染……
问题出在哪儿?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市政(council)的回收标准五花八门,新州一个做法,维州另一个标准,南澳又另讲一套,这让人怎么记得住?
那到底,我们需要把回收品洗到什么程度?塑料盖子该扔不该扔?油腻腻的披萨盒该咋处理?难道真的要靠机器人来“替我们擦屁股”?
先说答案:是的,该冲的冲一冲。
有些人会觉得,反正最后回收中心也会统一处理,洗不洗无所谓。但真不是这样的。
比如昆州Goondiwindi地区政府就说了:他们2022–23年度的路边回收品里,有四分之一是被污染的,结果全进了垃圾场!
传统的机械回收系统一碰到沾满酱汁的外卖盒、奶渍没洗的瓶子就抓狂。
甚至一件脏东西就能“污染”一整批回收物。
虽然一些城市(比如大城市)已经有先进的“智能分拣”系统,用光学识别+AI来筛选轻微污渍的物品,但很多地方仍靠人工分拣,还是得干净为王。
所以,我们普通人到底怎么做才算“合格回收”?
记住几个小诀窍:
纸板类(比如纸箱、披萨盒)一定得干净又干燥。一旦沾了油或酱汁,就完了——不能回收,只能丢垃圾桶。建议做法:披萨盒撕一撕,干净的部分回收,有油的那边直接丢垃圾桶。
玻璃和金属类:可以耐高温,哪怕有点残渣也问题不大。但如果跟纸板混在一起,就可能影响整桶纸类的回收质量。所以建议:看得见的食物残渣冲一下,液体倒干净就好,别用热水,也别上洗洁精。
塑料类:一律要冲干净。不冲,就有污染风险。而且不要迷信“1到7号塑料”那个三角回收标志,那只是代表塑料种类,不是“可回收认证”!有没有得回收,还是得看你家council收不收那种塑料。
塑料盖子:这是个“全澳混乱区”。不同城市规矩不一样。有的要求“瓶盖拧紧再回收”,有的则要求“瓶盖必须拧掉才能回收”,ACT的标准是:盖子大过信用卡才能丢进回收桶,而且必须拧掉。Brisbane就反过来,要你“把盖子留在瓶子上”。所以,别怕麻烦,上你家council网站查一下。
也有些非营利组织,比如Lids4Kids,会专门收集这些五颜六色的小盖子,做成儿童玩具或新的环保材料,这种“再生再利用”的方式越来越受欢迎。
那未来呢?我们还能指望什么?
好消息是,科技在进步:AI智能分拣、可溶解包装、闭环水洗系统、甚至“会说话的垃圾桶”都已经在路上了。
未来的垃圾桶可能一边识别你扔的是什么,一边还会告诉你:“哥们儿,这盒咖喱鸡饭没洗干净,不合格啊!”
甚至未来“化学回收”也能派上用场——就是把塑料彻底打碎、化学还原,重新做成燃料或者新材料。而“upcycling”(高值再生)更厉害,比如把塑料废品变成纳米材料,甚至氢燃料!
但说到底,再高科技也敌不过一个常识:干净分类,人人有责。未来还没来,我们先别把现在的系统搞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