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3万VS1.3万 港大生碾压清北生的残酷对比(组图)

[复制链接]

34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49060
帖子
349061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高考志愿填报,比985、211更诱人的选择,终于被发现了。 1 清华北大?不要了! 今年广东高考放榜后,两位“屏蔽生”的抉择在教育圈炸开了锅。 高考考了700分的深圳中学林同学和广州执信中学的顶尖学霸杨同学,面对清北递来的橄榄枝,平静地摆了摆手,转身接过了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尤其是杨同学,还“喜提”港大附赠的168万港元奖学金,潇洒迈入牙医学院大门。


这已经不是个例。 2024年,港大一口气招走了11位内地高考状元,人数比去年翻了一番。 北京三位文科状元手拉手选了港大,云南理科状元施源也自荐叩开了港大门槛。 广州五中历史类第9名的李嘉盈,捧着全额奖学金直奔香港中文大学,学人工智能去了。


曾经被内地顶尖学子仰望的清北光环,正在被港校实实在在的“金砖”砸出一条新路。 2 168万奖学金当然诱人,但真正让学霸们转身的,是港大“神科”背后那张清晰的高薪职业路线图。 香港的医科和牙科素来被称为“神科”,因为毕业生的钱袋子实在太鼓了。 数据显示,2022-23学年香港八大高校毕业生中,医科、牙科和护理科学生平均年薪50.6万港元,比排名第二的教育科整整高出13万。


而作为港校“领头羊”的港大,毕业生平均年薪38.5万港元,本身已是全港高校之首。 再看内地顶尖学府:2024届清华、北大毕业生平均月薪仅1.3万元左右。 即便五年后,清北学生平均月收入约2.4万元,也只相当于香港普通人的月收入中位数。 “当清北医学生还在为租房发愁时,港大医学生已经在攒首付了。”一位网友的调侃,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声。 3 高薪背后,是港大难以替代的学科实力和培养机制。 港大牙医学院在QS学科排名中高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三甲。 其课程设计直通职业需求:六年本硕连读,学生临床实操超2000小时,大二就开始在导师监督下接诊、拔牙、做正畸。 这种“早临床、多临床”的模式,让学生毕业时已积累丰富经验。 内外全科医学更是“神科中的神科”。 港大医学院为吸引顶尖学生,今年新推“博士奖学金计划”: 学生完成第三年研究硕士课程及临床实习后,可获最高200万港元资助,前往牛津、剑桥等名校攻读博士。 表现优异者甚至有机会返港担任临床助理教授,一条学术与职业双通的路铺得明明白白。


就业市场也在向港大毕业生热情招手。 香港正面临严峻“医荒”:每千人仅拥有2.1名医生,远低于新加坡、日本等地区。 政府预测到2030年医生缺口将超千人。 对内地学生而言,通过“大湾区医疗人才计划”,留港执业或跨境发展都畅通无阻。 当广东杨同学放弃北大全球精英计划选择港大牙医时,社交媒体上近2万人参与投票,74%的网友支持她的决定。 4 这背后是一场静悄悄发生的价值重估。 十几年前,辽宁文科状元刘丁宁的选择曾引发热议。她2013年考入港大获72万奖学金,仅一个月就退学复读,次年以666分再夺状元考入北大中文系。 她对媒体坦言:“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那时,情怀仍是状元选择的首要因素。


如今新一代学霸的决策更务实且全球化:“清北光环固然耀眼,但港大牙医毕业起薪就是清北毕业生的三倍以上,职业天花板更是高出几个层级。”一位教育观察者点破现实。 尤其对医科生而言,两地培养路径差异显著。 内地医学院普遍八年制,转为正式医生需过五关斩六将,而港大六年制毕业生通过考试即可执业,起薪高、晋升透明。


一位北大医学院博士吐露困境:“在北京三甲医院,年轻医生月入约2.5万-3万,每周工作六天、常值夜班,晋升还得拼命发论文。” 相比之下,港大医学生毕业数年后年薪百万的现实,让“清华北大的面子”在“港大的里子”面前显得单薄。 5 事实上,港大吸引状元的不只是“钱途”,还有其接轨全球的教育资源。 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港大位列全球第17,与北大并列,领先清华。 其国际化程度碾压内地高校:30%的国际学生比例,40%的海外教师,与全球46个国家380多所院校建立合作。 对希望拓展国际视野的学生,这是天然优势。





状元们集体奔向港大,并非对清北的否定,而是一场 “精准投资” 的胜利。 当学历通胀遇上就业寒冬,顶尖学子们已学会用经济学思维规划人生:比较成本收益、评估职业路径、权衡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 广东杨同学那168万奖学金,表面是港大为牙医人才砸下的重金,实则是对一条“年薪百万”职业通道的预付。 而深圳林同学弃北大医选港大MBBS,看中的是六年就能站在香港公立医院手术台前,不必在漫长的晋升路上消耗青春。 当然,并非所有专业都适用这套公式。 想深耕国学或基础科研的学生,清北的学术底蕴仍有不可替代的魅力,正如刘丁宁复读也要进北大中文系的执念。 但对更多渴望明确回报与优质生活的学霸,港大的“神科”提供了另一种成功样本: 不要虚名,只要实利;不赌未来,只要看得见的坦途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