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的Will Lehnertz自2015年搬到澳洲定居,如今已拿到公民身份,也算是半个“本地人”了。
然而即便十年过去,一些地道的“澳式操作”,还是让他感到很不习惯。
1. 超市的鸡蛋不放冰箱
在美国,鸡蛋必须冷藏。但在澳洲,常常看到超市的鸡蛋直接放在货架上,像摆薯片一样随意。
起初Will以为这是员工忘了补冰柜,结果一查才知道,澳洲的鸡蛋没有清洗过保护膜,常温保存也完全没问题。
2. 马桶有两个冲水键
澳洲的马桶几乎都有两个冲水按钮,一个“小水”,一个“大水”。
一开始Will还以为是双马达设计,后来才明白,这是为了节水的环保设计。
如果每个人都按对按钮,想必可以省下不少水。
3. 电源插座有独立开关
在美国,拔插头就等于断电。
但在澳洲,每个插座旁还有个小开关,手指一按就能断电。
这个“细节控”的小设计,既安全又方便,简直是懒人福音。
4. 汉堡王在澳洲叫“Hungry Jack's”
刚来澳洲的时候,Will曾满街寻找Burger King。
后来才知道,当年因为商标注册问题,在澳洲改名为“Hungry Jack’s”。
虽然菜单几乎一模一样,但名字却完全不同了。
另外,澳洲人管麦当劳叫“Macca’s”,而Will也已经慢慢习惯了这个叫法。
5. 电视节目的开播时间很随意
在澳洲看电视,开播时间不是“整点”,而是“奇点”!
比如晚上8:47开播,9:03放下一场。
为什么不是8:30?没人知道,就是任性!
6. 带有扎带的头盔
看到澳洲有人在头盔上绑拉链,Will本以为是那种“锡纸帽党”用来防不明电波什么的。
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是为了防止被俯冲而下的喜鹊攻击。
这些特别的头盔,都是重要的“自保神器”啊!
7. 一个人打Uber坐前排
来澳洲以后,Will发现很多人即使一个人打Uber,也会主动坐到副驾驶,和司机热情寒暄。
原来这是一种“mate文化”——平等、随和、好聊天。
不过自疫情之后,大家也默默回到了后排,礼貌保持距离。
8. 门中间的把手不能转
澳洲的很多门中间都有个圆把手,既不能转也不能按,只是个能用来拉门的装饰。
而Will在公共场合上演了很多次“拧不动”的尴尬,真的好尴尬……
9. 绿灯亮时响起的哒哒声
在澳洲过马路时,绿灯响起会发出响亮的“哒哒”声,能提醒行人过马路,对视障人士和“低头族”非常友好。
更神奇的是,这个声音居然还被Billie Eilish采样进了她的神曲《Bad Guy》。
10. 重复数字的读法不同
在美国,念“2888”会说“two-eight-eight-eight”,但澳洲人会直接说“two triple eight”。
Will在第一次听客服报编号“five double two triple seven”时反应了半天,让对方重复了整整三遍才记下来:“感觉像在做数学题!”
十年过去,Will已经习惯了Vegemite、“棒棒糖女士”、圣诞节穿短裤、超市自助结账……
但这些“澳洲小彩蛋”,让他至今仍觉得新奇、搞笑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