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立屋或许并非如你所想的那般是明智的财务决策。
一项新出炉的分析显示,在悉尼,近五分之二的租客若选择继续租房而非购房,实际上能获得更优的财务回报。
前提是这些租客所处的购房市场房价较高(例如悉尼的上北岸地区),并且能将租房省下的资金投入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这些结论基于FTI Consulting开展的模拟研究。该研究对比了悉尼多个区购房者与租房者的财务结果,以判断哪一方的经济收益更可观。
FTI针对大悉尼地区、中央海岸及Illawarra的42个地方政府辖区,模拟了超过7500种情景并进行数据测算。
FTI Consulting董事总经理Lars Rognlien表示,研究结果表明,“拥有房产并非实现财务安全的唯一途径”。
他指出,研究的一个核心发现是,购房行为会通过偿还房贷的过程,促使人们形成更高的储蓄自律性。
“即便普通租客选择投资股票,他们也不太可能像购房者那样,以同样的方式利用这笔投资进行杠杆操作。”
分析显示,在Ku-ring-gai、Camden、Mosman和Hunters Hill等区域,租房者的财务表现往往更优;而在Campbelltown、Blacktown、Newcastle和Fairfield等区域,购房者则更占优势。
Rognlien解释道:“关键差异之一在于独立屋价格的涨幅。在Mosman,同期独立屋价格涨幅较低;而在悉尼西区,房价涨幅更为显著,这使得租房者很难在财务上超越购房者。”
他强调,该分析并非旨在预测“买房”与“租房”哪种策略更优,而是希望将住房可负担性相关讨论的焦点,从“首次购房的障碍”转移到“整体住房成本”上来。
“问题的核心其实在于储蓄自律性,而非是否买房。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规划自己的支出。”
2024至2025年度,澳洲租赁市场中约20%的家庭为面临财务压力的低收入家庭,而背负房贷的有房家庭中,这一比例不足15%。
此外,35%的租客处于社会经济劣势程度最低的四分位群体,而房贷持有者中这一比例还不到5%。研究还关注了各类支持购房的政策。
Rognlien表示:“近年来,许多政策都致力于帮助首次购房者实现购房目标,但当前住房可负担性危机及住房危机,实际影响的是另一群体——那些连房租都难以承担的人,而他们并非即将迈入购房行列的群体。”
“我认为,政界人士的目标与实际成效之间存在差距。有大量澳洲人正面临房租支付压力,而现行推出的这些政策,对他们几乎没有帮助。”
此外,Rognlien还就将于10月扩容的“住房保障计划”(Home Guarantee Scheme)发表了看法。
“该计划很可能会推高房价,而对那些难以支付房租的人来说,不会有任何实际改善。”
该分析的洞见显示,若住房可负担性政策能更注重扩大“场外租赁选择”(如保障性住房和社会住房),以帮扶最需要帮助的群体,其政策效果可能会更显著。
研究结论还指出,应进一步扩大高效、节税的退休储蓄渠道的覆盖范围。
在Rognlien看来,住房应被视为一项人权,社会需建设更多社会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以支持有需要的人群。
“我认为,过去五六十年间,我们在社会住房建设方面存在重大失误。安全、稳定且有保障的住房,本应是一项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