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40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科研危机:日本人可能再也不会得诺贝尔奖了(图)

[复制链接]

35万

主题

19

金豆

3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351174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53266
帖子
353267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09:3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日本已经发生的,并不代表只有日本才会经历。 诺贝尔奖,代表着现在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准。 日本一直表现非常抢眼:从1901年以来,日本是欧美之外,获奖最多的国家。 到了21世纪,日本获奖人数更是高居世界第2(仅次于美国)。 直到2019年,日本人平均每年拿下一个诺贝尔奖。 原本日本国内对于今年拿诺奖,呼声很高。但最终,却在榜单上挂零。 日本诺奖得主大隅良典(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更是警告: 日本人可能再也不会得诺贝尔奖了! 日本著名的每日经济新闻也推出连续报道,分析日本的科研危机。 其实,日本未来是不是能够拿到诺贝尔奖,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对于日本科研危机,要引以为鉴。 01 诺奖井喷的秘密 日本在19年斩获19个诺贝尔奖,如果算上那些日本后裔和上个世纪的获奖者,前后共有近30位。 可以说,这是诺贝尔奖领域独特的“日本现象”。


日本取得诺奖情况 日本这么频繁拿奖,也各有解读。 比如,有人说,日本科研人员能专心学术,有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哪怕十年如一日地待在实验室,也能踏踏实实研究好一个课题,而不被社会诱惑所侵扰。 日本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在获奖后,外界都以为他会各地做巡回演讲,搞讲座,挣快钱的时候。 他却留下一句“leave me alone(让我一个人静静)”,继续回到实验室潜心做实验。


有人说:日本人重视学前教育,从学龄前就教育孩子对大自然和周围的一切保持好奇心,很多新奇的想法从小就扎根在了少年的心中。 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曾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最爱自己动手制作飞机模型,半导体收音机等;夏天则跑到树林里捉萤火虫,去河里捞鱼,亲身去感受四季的变迁,也就在此时对研究大自然有了兴趣。


现实情况是,现代科学研究是件耗时、烧钱的事情。 日本诺奖井喷,更像是几十年前日本经济如日中天的余晖。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80年代日本国民收入倍增,相应的在教育科研等项目的经费投入也大幅提升。 在这个时代做学术的年轻人,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不必为生计担忧,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也在情理之中。 但辉煌的背后,早已埋下巨大的危机。 02 “研究者就跟业务员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经历着泡沫经济的最鼎盛时期。 巨大的泡沫也外溢到科研领域:科研经费以每年10%—20%的增幅迅速增长。 可随着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研发投入也再无明显增长。


2018年日本政府科研预算投入,只比2000年时增长了1.15倍。 而中国从2000年到2017年,增长10倍。 哪怕同样是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慢),美国增长1.8倍,韩国5倍。 在主要经济体中,日本对于科研的预算投入最少,几乎停滞不前。 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就对日本科研环境表达了不满,“在日本,研究者就跟业务员一样,根本没有学术自由。” 无独有偶,大隅良典也表示:在以前,日本大学有完善的讲座经费制度,大家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课题,不被生计所困扰,现在的大学却走进了效率优先的死胡同。 “有用”被迫成为科研人最为关心的事情,越是压缩经费,就越不能自由选择课题,没有自由的想法,科学将不会取得进步。 但谁又能保证现在看似“没用”的研究,在未来不会派上大用场呢?


03 愿意读博的人,越来越少 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日本,本来年轻人就少,留给年轻人专心做学术的岗位更是凤毛麟角。 从日本大学教师的年龄来看,在1986年时,25—39岁的教师占比有40%,而到了2016年却下滑到只剩23.3%。随着年轻教师减少,6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提高到了19%。 在新技术不断诞生,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年轻人正处于体力、脑力的黄金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此前多位诺奖得主的研究成果,正是在他们30—40岁的黄金年龄获得的。比如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吉野彰,就是在1985年他38岁时研制了“第一个可商用的锂离子电池”。 更为悲观的是,目前日本立志成为研究者的人数正在减少,日本文部科学省一项数据显示,2003年时进入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课程的学生超过1.8万人,而在2018年降到不足1.5万人。


日本国家电视台NHK也公布了一项数据,对比了日、美、德、韩四国每100万人的博士人数,日本排名倒数第一! 2008年时每100万人有131人,而到了2017年仅有119人。 而在这10年间,日本人口总数减少了94万人,也就是实际上博士人数减少了近10%。 为何主流发达国家的博士比例都在稳步上升,唯独日本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下滑? 原因还是和博士生面临的大环境迅速恶化有关。 1990年时,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博士生人数,提出了培养1万博士后的计划,目的就是培养专业的高等人才。 但随着经济的衰落,日本大学等机构留给专业做学术的职位正在不断减少。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曾分享过自己在日本读博的经历。 他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在系里担任助教,免全额学费,而且还能领到一份普通助教的工资,像他这样幸运的人并没有很多。 同届学生几十人,能免学费就很不错了。


大部分人虽然是博士,但是还要缴纳高昂的学费,生活费也靠家里资助。 可想而知,读博是多么大的一个负担。 04 还要看日本政府脸色 自安倍执政后,一门心思搞“安倍经济学”,大幅压缩科研投入。 2012年开始,科研预算经费削减了5%以上,并且近10年,大学的预算每年减少1%。 菅义伟上台,这位此前被看作“过渡政府”的新首相第一板斧就砍向学术界。 菅义伟因拒绝任命日本学术会议所提名的6位推荐会员而引发外界争议,被称为“学术门”。 政府铁腕干预学术界,也引发了整个日本社会的不满。 日本学术会议成立于1949年1月20日,主要目的就是为政府建言献策,虽然是政府的智囊团,但一直保持着学术的独立性,包括不再和日本军国主义合作,民间称其为“学者的国会”。 日本学术会议的门槛极高,210位会员都是来自日本文理工各个专业的领军人物。以往入会资格由学会内部决定人选,再由政府做形式上的任命,也就是说政府并不干预学术界的人事安排。 而新首相菅义伟却不这样认为,此次未被通过的6位会员,大都与菅义伟在很多观点上不合。或是对自民党修改宪法持有意见,亦或是在冲绳美军基地问题上对政府不满。 菅义伟此举是1945年战后日本首次出现首相干预学术界人事任免,可见如今的日本学术界已经失去了独立发展的自主性。 一旦失去了独立的研究精神,没有了政府提供的经济资助,日本诺奖得主口中的危机,也许即将会变成现实!


说到底,科学技术钻研一方面需要人,一方面需要钱。 在钱的方面,欧美国家青年科研人员在研究具体项目时都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 而根据日本国立大学法人的能力,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其他都无法获得充足的启动基金支持。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仅依靠基础研究经费,根本无法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 比如在研究DNA序列方面,需要利用新一代测序仪进行全方位解析,这些高端的光学仪器需要研究所花大钱购买,造成研究经费大幅提升。 为节约支出,日本许多实验室正在排除这些高端研究。 日本人口老龄化已成事实,这直接导致了年轻科研人员数量的急剧下降,也导致日本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恶化。 在国内某论坛,一位在日本北海道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他所在的博士研究所,共有教授一名,副教授一名,博士生若干名,而这些博士生一个来自孟加拉国,一个来自阿富汗,一个来自中国,而日本的博士生一名也没有。 他楼下的一个研究所因为教授突发疾病去世,手下又没有副教授或讲师,在处理完教授的葬礼之后,这个研究所只能卖掉设备,闭门谢客了。 当然,日本已经发生的,并不代表只有日本才会经历。 更多国家需要引以为鉴。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