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60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友都到澳洲读书,福建学渣为留学逼父母卖房, 拒绝参加高考

[复制链接]

34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47765
帖子
347766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

前几天小某书上有个帖子挺火,叫《高考赌气没去考,以为爸妈会妥协让我出国》。

贴主三观炸裂的行为让我Bing大开眼界。




情况是这样的,这帖主今年高三,成绩一直都不咋地,高考的话只能擦边本科线,可又不甘心在锅内上普本,一门心思想出国留学。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都是因为小时候她爸妈经常带她出国旅游“见世面”,导致她对国外一直很向往,尤其是法国。




可惜,爸妈不同意!

“曾经见过那么精彩的世界,在藤校里散步看日落”,她不甘心啊!

她觉得,家里并不是供不起她,爸妈明明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也一直说要留给她的。

所以她就一直软磨硬泡,想说服爸妈卖掉那套房子让她去留学。

但她爸妈每次都强硬拒绝!




一想到自己的两个好朋友已经去了澳洲,她整个高三都完全没心思学习了,混了整整一年,一路就这样拖到了高考。

终于到了高考前几天,她费尽心思跑路到隔壁城市的酒店躲着。

原以为不去高考,就能逼着父母妥协让她出国了。

谁想到父母不为所动,不但大骂她一顿,还骂得很难听,让她要么复读要么滚去打工。

至此,这孩子彻底破防,在酒店大哭。。。




看完以后我都笑了。

孩砸,“擦边本科线”和“藤校看日落”,这两个词是怎么出现在一起的?你真不是在讲笑话?

你还委屈上了,#原生家庭#标签也打上了。

“原生家庭”是这么用的么?

这年头也是醉了,啥玩意都能甩锅到原生家庭头上。你原生家庭最大的毛病就是惯出你这么个不知好歹的东西。

我要是你爹妈,估计已经吐血气绝了。




自己精心富养出来的娃用拒绝参加高考来逼自己就范,估计这爹妈此时此刻脑子里就只剩四个大字:

号--练--废--了!!




不过呢,这帖子下面有两种观点倒是值得讨论。

第一种就是,既然父母也有这笔钱,也年年带孩子出国旅游,说明并不排斥出国且有一定经济能力。

那为什么就不能让孩子上个海外本科呢?







第二个观点更神奇,就是,普通家庭到底要不要让孩子见世面?

有些人说:你看,见世面见坏了吧?

现在孩子心野了,父母又托举不了,那孩子岂不更痛苦。




这两个观点都比较有意思,咱们可以一个一个来说哈。

二、

先说要不要让娃出国的问题,其实现在网上的普遍观念有两种:

一种是对留学的极端妖魔化。

比如网上那种《出国留学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文章,发一篇爆一篇,这类观念认为留学又贵又没用,回国海龟变海带,纯纯就是浪费钱。




第二种是对留学的过分迷信。

那就是不看娃资质如何就忽悠你砸锅卖铁送娃出去,最后往往成果小于预期,全家搞得鸡犬难安。




不管是哪种,都属于没有站在个体独特情况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到底要不要送娃出国,这玩意因人而异!要看娃资质,看每家的家庭经济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时代背景。

现在形势下,我Bing建议是普通家庭孩子出国千万要慎重,尤其是“西方邪恶郭嘉”。

因为现在是“ai扫荡各种就业+国际阵营对立”的双不利时代,留下来很难,卷铺盖回来又社会上各种给排挤,考功上岸都不行,连锅企都信不过你,私企又请不起你,真的就是花那么多钱买一个心碎。

时代变得很快,简直迅雷不及掩耳盗铃。

一定要跟上消息面,千万不要用几年前的规律来面对形势一天一个样的现在! 切记切记!




说完了时代,再说娃的个人资质。

大概在我在六七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从Bing妈口中得知我将来要留学的计划。

但即便是这样,Bing妈也给我列了4大原则,让我一定要显示出自己有足够本事才能支持我留学:

一就是英语要足够好,留学前就能无障碍学术沟通;

二是要能交各国朋友,能融入新环境;

三是成绩要能让人放心,不用担心拿不到学位;

四是只给一年的钱,后面的钱得靠自己。




如果这四点达不到的话,孩砸你就甭去了!

幸哉,爹娘诚不我欺也!

这四个条件,让我整个小学中学大学每一个行动都带着满满的目标感!




出国时联系学校,是我自己全世界打电话找教授,自己填资料自己去领馆。中介费没花过一分。

最后,我出去只花了家里第一年给的7千欧,到了德国后第二年打工(理工类找工作自带优势)就开始刷刷赚钱了。




相比之下,我Bing姐又是另一种例子,她成绩没我好(学弱一枚),但太适合留学了。

当时她靠牛逼的英语考下托福,拿到了米国offer,家里一分存款没有,但咱们都觉得她这样两手空空地去也完全没问题。




为嘛呢,因为她有着超强的社会适应力!

神级别的社交能力,谋生技能,强大的心理调节能力等——人还没去呢米国就一群朋友说要资助她,甚至提供房子!

后来911米国拒签她又转道留法,结果真的是整整两年住朋友家管吃管住。。。




这种人就是扔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能活下去的牛逼人种。

所以你看她出国需要和爸妈要钱甚至逼爸妈卖房吗?完全不需要啊。

除了放心的学习能力、自驱力和过关的社交能力,娃的决心也很重要。

记得之前还给你们分享过另一个故事:

一个出身五线城市的小姑娘居然在全家都反对的情况下,疫情期间,一个人到西班牙读博了。

这小姑娘是独生女,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高考的时候就以全市前几的成绩考到人大。




毕业以后,一开始就是听了父母的去考公。

结果优秀啊,轻轻松松上岸某二线城市公雾猿。

但小姑娘不想在鸡冠里埋没自己的一生,所以工作两年攒够了钱之后决定去香港读研。

当时她领导特看好她,就提出同意她去,还可以为她承担所有费用(变成公派),唯一条件毕业以后回原单位!

结果小姑娘拒了,果断辞职,用自己的积蓄半工半读去了香港。




研究生毕业后,又一次面临找工作的情况。

不巧的是,她爸刚好甲状腺癌需要手术,还要长期服药,她妈又有慢性病身体不好。

所以她爸妈强制要求她报名家乡本地公雾猿。




小姑娘为了安慰病重的爸爸使用怀柔政策,先去参加了笔试。

果然学霸就是学霸,分数很高。

可到了面试,她坚决不出面!

这时大家才知道,原来她已经被西班牙某大学录取读博了!




木已成舟,做父母也不能非法拘禁对吧。只好放她走了。

你看,像这种牛娃,也用“不参加考试”来要挟父母。父母不支持对人家有屁用吗?

人家成绩优异且经济独立,有目标有决心有毅力能吃苦。

真正有能力有主意的学霸娃,父母是困不住的,而且以她的决心和能力,一定能想办法留下来。(不过这种娃太罕见了,不建议轻易模仿)




对这种孩子,父母就好好和娃培养感情吧,将来等娃出息了才有更足的底气去保障父母的晚年。

综上,要不要让孩子出去它不只是父母的想法,更多看是孩子自己有没有以上这些本事。

原帖里的小姑娘成绩一般、家境也普通,这些就算了,最主要她出国目标也很虚幻。(居然是为了在藤校散步看日落?)

啥也没想明白就敢用不高考威胁爸妈,爸妈不给钱只知道在酒店哭。这不是来搞笑的吗?

三、

说完第一个问题,再来看第二个,要不要带孩子见世面?

原贴中很多人说小姑娘被惯坏了都是因为爸妈带她“见了太多世面,心野了”。

那其实又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才是见世面?




人类这种生物有一个癖好:在生活方式(life style)上使劲模仿上一个阶层。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很危险的情况:

都爱学有钱人消费,却不学有钱人赚钱!

而其中父母又很容易犯一个错,那就是错误地理解见世面——言传身教地教娃“消费”,也叫“消费型”见世面。




带娃住了什么高级酒店,玩了哪个五星度假景区,吃了什么米其林餐厅——这些东西不是说不好。

问题是,如果一个东西它只要花钱就可以得到,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见世面,它只是在拓展娃的消费力。

偏偏中产养娃很容易犯这个毛病——挣钱的本事不教,花钱的本事让娃学得花里胡哨。




因为社会中产大多是通过个人的努力、煎熬、自律,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打拼的江山。

所以他们老想竭尽所能托举把最好的资源都拿给娃,把让娃不要再吃自己吃过的苦,甚至超出自己的支付能力也在所不惜。

咱们还有句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可时间一长,娃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我家不差钱、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没出息爹妈也不会不管我,我怕谁?”




这种认知,只会助长娃随心所欲的性格,也把娃和自己都推向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危险未来。

那什么是真正的见世面?

它绝对不是出过几次国给娃花了多少钱报了多少昂贵兴趣班。

而是带他们看到成人世界的真实原貌,教会他们成功的经验,拓展他们思维的边界。




再具体点,比如带娃去看看蔬菜基地,看人家怎么种菜摘菜;去电子厂看看流水线怎么组装东西;去海边不要只顾着打卡拍照,还可以看看渔民怎么捕鱼卖鱼。

实在不行,也可以带娃跟父母一起上几天班,观察你是怎么工作的。

另外还有辨别动物踪迹、观察寒来暑往,揣摩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百态,知道世界运转的规律,教娃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对规律的寻找来找到事物真相。




当然,旅行也是其中一种不错的方式,但旅行不只是带娃看包装出来的被你修饰过有滤镜的精美行程,而是让他们更多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杜威说教育的本质是生活,这话没错。

生活不是浮华虚荣的幻境,不是不接地气的想象,不是异想天开随心所欲。

是脚踏实地适应社会残酷生存法则,是独立思考有自我主宰命运的掌控力。




所以说,要不要让孩子见世面?肯定要啊!

但具体怎么见世面,见什么世面,就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段位和水平咯。

综上,看看原贴中被惯坏的孩子,咱们做父母的也应该多想想:

你平时带娃见的“世面”,到底是给娃开天眼,还是给自己挖坑咯?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