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已然彻底陷入了Labubu狂热,澳人为了得到这些毛茸茸、造型奇特的怪兽玩具,不惜采取极端手段。
有人凌晨3点就沿街排队,有人一等就是12小时,还有人花钱请人在店外露营,甚至为买到“稀有款”不惜支付天价。
(图片来源:News)
Labubu由香港艺术家Kasing Lung设计,中国玩具公司泡泡玛特(Pop Mart)出品。2023年泡泡玛特在澳洲开店时,Labubu首次进入当地市场。
过去12个月里,Labubu的需求飙升,推动泡泡玛特的股价在一年内上涨了500%以上。
越来越多的名人加持更让它热度攀升,Rihanna、Dua Lipa、Kim Kardashian等明星都曾佩戴这款爆红单品亮相。
(图片来源:News)
如今,泡泡玛特在悉尼、布里斯班和墨尔本已有11家门店,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店外排起的长队。
Labubu的价格从约20澳元到1580澳元不等,其中“巨型款”售价高达1580澳元。
即便如此,它的需求依然旺盛,澳洲泡泡玛特官网上的所有Labubu均已售罄。
这种高需求催生出繁荣的转售市场,Facebook Marketplace上充斥着大量卖家,将稀有款和限量版以大幅加价的价格出售。
在北京,一款4英尺高的Labubu近期在拍卖会上以23万澳元成交。然而,有人想把这种热度当作投资策略,专家警告需三思而后行。
(图片来源:News)
尽管有些收藏品确实会随时间升值,但把Labubu当作投资却风险极高。
NAB投资者行为总监Gemma Dale直言,毫不夸张地说,一旦某样东西进入“炒作阶段”,其长期回报往往难以令人满意。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资——它不会为你带来收入流,也不能作为退休后的可靠保障。”
Dale指出,“关键一点”是,Labubu最初的设计定位是玩具,而玩具生命周期结束后的预期价值为零,“你应该假设它的长期价值会下降,而非上升。”
相比之下,投资盈利公司的股票,或购买能升值且带来租金收入的投资性房产,两者的区别显而易见:前者能产生相当可靠的收入流,而后者难以估值,且价格往往由炒作、稀缺性和情绪驱动。
Dale提到,这类现象的规律通常是:价格飙升,然后在热度消退后下跌。对于纯粹为了乐趣而购买Labubu的人来说,这无关紧要,但绝不能将其与长期财富策略混为一谈。
Labubu走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采用“盲盒”销售模式——你不知道自己会买到哪一款,有可能抽到“稀有款”。
(图片来源:News)
“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吸引力来自对未知的期待。如果能直接走进店里买到高价款,就不会有这种兴奋感了,因为它成了一种狂热潮流,人们真的会害怕‘错过’。”
社交媒体上的拆盒视频和童年怀旧情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排队抢购的多是年轻人,而非单纯的儿童。
“另外,它们的价格不算太贵。很多传统投资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而且可能显得过于成人化、枯燥乏味。而Labubu只需20或50澳元,具体取决于款式,”Dale说。
NAB的数据显示,许多Z世代已经是精明的投资者。传统观念认为,年轻人更爱冒险,在投资和交易中倾向于投机。但该数据显示,新一代正在改变这种印象——他们的投资方式更审慎,相比前辈更倾向于“买入并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