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学生觉得很不公平
“为什么和我一个班的中国留学生,连英语都不会说?”
最近,一位在墨尔本RMIT大学学习传播设计的泰国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吐槽,瞬间引发热议。
他表示,自己原本对于能进入“澳洲最顶尖的设计学院”十分激动,却没想到,班上一群中国留学生,成为他最头疼的存在。
“我刚来时特别开心,讲师都很棒,设备也是世界级的,我的多数同学也都很出色。”
“但有一群人真的破坏了整体氛围。”
他指出,这些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极低,有时甚至拒绝开口说话。
“老师问问题,他们就愣着,然后对着身边的朋友傻笑。”
有时老师非要听到一个回答才肯罢休,于是整节课会因为他们沉默而陷入尴尬的寂静。
这位泰国学生自己也是留学生,因此更对这种现象感到不公平。
“我们留学生在申请签证前都必须通过语言考试,比如IELTS。而这些人看起来连最基础的英文沟通都做不到。”
他还爆料,一些中国学生根本不参与小组任务,有人甚至把没修改过的ChatGPT生成内容直接粘贴进作业里。
“传播设计,说到底就是‘交流’。就算设计做得再好,讲不清楚作品,也拿不到好成绩。”
他的一位朋友在分组项目中就被分到一名几乎不懂英文的中国留学生,“连题目都不明白”,导致整组作业质量被拖后腿。
这些经历让他觉得失望,也感到不被公平对待。
“我们学校的艺术设计系,按理说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可这样的学生是怎么进来的?难道大学只是为了学费?”
他还调侃,“我跟朋友说,留学生是‘澳洲经济助推器’,或许这也是租房市场这么紧张的原因吧?”
尽管经历了一些挫折,这位学生仍然表示不后悔来墨尔本留学。
“我热爱这座城市,喜欢我的学校、同学和老师。我非常感激父母给我这次机会,只是希望政府和大学能够把关更严。”
“更优秀的学生,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毕业生,这样澳洲大学的声誉才能长久。”
其实,这样的吐槽并非个例。
在悉尼大学就读工程专业的本地学生Peter James Cruz也分享了类似经历。
他表示,自己在不少小组项目中都要“代写”、“救火”,因为有些留学生根本无法正常沟通。
“现在虽然有翻译工具,但它们终究只是辅助,替代不了真正懂语言的交流。”
有一次,他的组员完全不会英文,只能靠ChatGPT完成任务,而他最后只能整篇重写。因为AI生成内容在现在的大学里还是禁止使用的。
Peter说自己不是针对某个族群,而是希望大家有能力承担学习任务。
“我一年学费是1万澳元,国际生最高能到6万澳元。”
但如果大学收了钱,却对学生能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来为教学质量买单?
澳洲高校长年被指“过度依赖”留学生学费,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学生。
大量中国留学生的存在甚至影响了一些学校的课程安排——比如墨尔本大学曾因部分课程全程用中文授课而遭质疑,称这让本地生“被边缘化”。
尽管如此,RMIT方面也回应称,所有国际学生都必须提交符合要求的英文能力证明,达到相应课程门槛,并满足澳洲政府的签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