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区低迷...
近几十年,世界各个地区的生育率都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当然,墨尔本也难逃这一魔咒。
不过在墨尔本的不同地区,人们对于生娃的意愿也有着天壤之别。
2023年,大墨尔本地区共迎来55,730名新生儿,比2019年的60,690人减少了8.2%。
然而,同一时期墨尔本总人口却增长了27万人,
显示出墨尔本在人口增长方面对移民的高度依赖。
去年,墨尔本的生育率已降至1.4,为澳洲主要城市中最低的,
远低于维持人口自然更替所需的2.1。
不过,这一生育率的下降并不平均分布在全市各地。
位于城市边缘的新兴郊区依然是新家庭的 “高产地”,
而内城区和富裕中产区则逐渐演变成 “婴儿荒漠”。
根据KPMG的分析显示:
墨尔本的生育率与住房面积密切相关。
那些平均拥有三间或以上卧室的家庭住宅较多的郊区,其生育率往往更高。
相反,以一居或两居公寓为主的城区,生育率则普遍较低。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一些富裕地区,虽然房屋面积宽敞,
却因房价过高而难以被年轻家庭购入,反而主要被 “空巢老人” 占据。
数据显示:
包括Glen Waverley、Balwyn、Hawthorn、Northcote和Burwood East在内的多个富人区,
尽管住宅宽敞,但生育率却低于1。
墨尔本内城区的生育率则处于全市最低水平。
CBD、Southbank、West Melbourne和Carlton等地,生育率最低甚至仅为0.35。
Rawnsley指出:
在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的背景下,很多人选择减少生育。
不过,也有一些相对负担得起的外郊区逆势而行,生育率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位于城市边缘的 “增长走廊”,比如:
Mickleham、Rockbank、Wollert、Cobblebank和Clyde North等地,
成了墨尔本的 “婴儿高地”。
这些地区的三房或四房家庭住宅价格多在60万澳元以下。
Rawnsley说:
对于很多想要两个或三个孩子的家庭来说,相比于挤在两居室公寓里,
在三居或四居的房子里实现起来显然更容易。
他还指出:
墨尔本未来不能仅依赖绿地新开发区来提供可负担住房,
政府更应考虑在中环郊区增加可负担家庭住宅,
因为这些区域已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比如学校、幼儿园和公园,
而新开发区则需要政府额外投资建设。
例如,Ola Ominiyi一家六口就是在2020年,
搬到墨尔本生育率最高的郊区Strathtulloh,该区的出生率高达2.64。
他原本希望在距离CBD更近的Sunshine购房,
但最终在更具性价比的新兴区Strathtulloh购入了一套双层住宅。
Ominiyi从事残障护理行业,他说这个社区非常适合养育孩子,
周围有很多公园,也有很多其他孩子可以一起玩耍。
Mimesis Labs的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数据科学家David McCloskey则表示:
虽然生育是个体选择,但对于那些想生孩子的人来说,现在实在太难了。
他说:
高房价让更多人不得不延长与父母同住的时间,
情侣同居和结婚的时间也被推迟,
而双职工还贷的压力,又进一步推迟了生育时间。
在当前这样的结构下,我们的住房系统和就业环境,真的不太适合建立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