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博彩巨头掌握着1亿澳元彩票中奖者当日的购买监控录像。该中奖彩票已逾期两个月无人认领,但该公司以严格的隐私法为由,拒绝公开录像。
据《每日电讯报》报道,负责监管全国彩票业务的彩票公司(The Lottery Corporation)——包括6月15日开奖、头奖达1亿澳元的强力球彩票(Powerball)——的调查人员,已收集到关于这位“准亿万富翁”的一系列信息,但尚未能确认其身份。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信息包括:从悉尼一家报刊亭获取的、彩票购买时段内的监控录像,买家的支付方式,以及彩票是“快速选号”(Quick Pick)还是“强力选号”(Powerhit)类型。
但彩票公司并未公开上述任何信息。与此同时,关于中奖者身份的猜测不断升温——而这1亿澳元意外之财产生的银行利息,目前已超过60万澳元。
目前已知的信息是,这张中奖彩票是在Bondi Junction News and Internet Cafe购买的。
尚不清楚中奖者是为自己购买了彩票,将其整齐地夹在钱包里却暂时遗忘;还是将彩票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朋友,却在邮寄过程中丢失;亦或是在悉尼近期的恶劣天气里,彩票从手中掉落,被雨水冲进了下水道。
彩票公司发言人表示:“根据我们的规定,未经中奖者同意,我们不能公开任何与中奖者相关的信息。”
新州严格的《酒类与博彩法规》(Liquor and Gaming NSW)规定,泄露彩票中奖者身份将面临重罚。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规定的出台,源于1960年发生的一起谋杀案:当时一名名叫Graeme Thorne的男生遭到绑架,起因是他的父母赢得了当时奖金达六位数的“歌剧院彩票”(Opera House lottery),其个人信息按当时的惯例被刊登在报纸上。这是澳洲首起备受关注的勒索绑架案。
正是这些严格的规定,使得即便公开彩票销售点的监控录像很可能迅速锁定这位神秘新富豪——并让其领回巨额奖金,彩票公司即便愿意公开,也无法这样做。
在此期间,这笔奖金一直由彩票公司保管,而非存入中奖者的银行账户。若将这笔钱存入澳新银行(ANZ)等大型银行的普通储蓄账户,仅两个月时间,产生的利息就已高达60万澳元。
若中奖者未在六年有效期内认领奖金,仅利息一项,彩票公司就能额外获得2500万澳元。
据媒体监测机构Streem数据显示,自2025年6月1日以来,媒体对“乐透”(Lotto)和“强力球”(Powerball)的提及量,较此前同期增长了近89%。
除了对“单人独中1亿澳元头奖”的全面报道外,彩票公司(Lottery Corporation)以“寻找获奖者”为幌子开展的宣传噱头,也让彩票话题持续占据新闻版面。
“万物局”(The Bureau of Everything)品牌战略专家Emily Taylor表示:“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一效果极具价值。媒体当前对彩票的报道热度,是他们花钱也买不来的。”
“另一个关键价值点在于,‘彩票遗失’或‘获奖者尚未现身’的悬念,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开放性疑问——这会让大家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潜在获奖者’的情境中。”
Taylor指出,付费广告无法达到这种情感共鸣效果:“广告通常需要设定一个‘获奖者’角色,而不是让观众自主想象自己成为获奖者。但现在的话题热度,能让人们自然地产生‘那本可能是我’的联想。”
彩票话题的热度也为销售终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在Bondi Junction的一家报刊亭,工作人员表示,近期前来“试手气”的顾客显著增多,其中还包括不少新面孔。
常客Geraldine Hunt就是其中之一,她购买了下周开奖、头奖金额达5000万澳元的强力球彩票,希望能“好运再次降临”。
(图片来源:《每日电讯报》)
她说道,“彩票能给人一点盼头。”此前在6月15日开奖的1亿澳元头奖中,Hunt也曾购买过彩票,但后来不慎遗失了票根——不过她已经确认自己并非那期的获奖者。
“我平时都在这家报刊亭买,但上次好像是去了Westfield的那家。”
如果这次真能“再中一次奖”,Hunt希望自己不会像上次那样,因票根遗失而与大奖“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