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3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名中国教师中式教育英国孩子 结局让英国人吃惊(图)

[复制链接]

35万

主题

19

金豆

3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351174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53138
帖子
353139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4 00:31: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式教育”,这几年莫名其妙也成了“热搜体质”。 网络新词是一个接一个。 “学霸”,“填鸭式教育”,“鸡娃”。 就连电影领域,也出现了《学爸》这种深度垂直描写的片子。 家长累,学生苦,中式教育似乎成了一切问题的罪魁祸首。


更有人说:“中式教育是一种无脑教育,只能教出会应试的孩子。” 言外之意就是中式教育早就不适合现代社会,以开心自由为重的西式教育,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佳选择。 中式教育真的已经被时代淘汰了,还是遭到污名化和妖魔化? 2015年,伦敦大学联合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这样一场实验: 他们邀请了5位来自中国的顶尖中学教师,来到英国的博航特中学。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5位老师要用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当地的老师来一场PK赛。 他们想要看看,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下教出来的学生,哪一方的成绩更胜一筹? 这场实验被BBC制作成三集的纪录片《孩子们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播出时在国外的互联网引起激烈讨论。


不仅如此,这场比赛的最终结果,甚至影响了整个英国的教育格局。 虽然距离本片播出已经过去8年,但皮哥如今看完后,仍然大为震撼。 英国学生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英伦范,而是换上统一的校服,跟着中国老师一起升国旗,做广播体操,做眼保健操。


但这场实验并不是一帆风顺,每一步都充满不可控性; 中国老师大战英国学生的戏码,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 所谓中式教育的惨无人道,西式教育的自由快乐,并非全部的事实。 起码这部纪录片给出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标准答案。 01、 她叫杨君,是五位中国老师之一。


虽然也有过在英国教学的经验,但杨君还是更喜欢中国的教育体制。 在国内,一到上课的时间,课堂自然会保持安静严肃的气氛; 作为老师, 学生都会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会受到学生们的普遍尊敬。 但来到英国后,老师的权威被学生视而不见,尊师重教的惯例全都不再适用。


她要面对的,是主打松散自由、不受约束的英国学生。 来到博航特中学后,杨君看到了不少让她无语的奇葩事。 比如有的学生临近考试前,因为喜欢的乐队解散,哭得稀里哗啦不能自已。


最要命的是在课堂上,学生随意吵闹、嬉笑,嚼口香糖,老师似乎并不存在; 甚至还有学生带着茶壶和茶杯在课堂上喝茶,摆出一副休闲养生的架势。


在中国,学生只要干出这些糟心事,免不了挨处分叫家长; 但在英国的学校,这都不算什么大事,也不会遭到老师训斥。 可以看到,要让这样一群松散惯了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融入中式教育的规制里是何等艰难。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中式课程的一开始,杨君便给这群英国学生立下规矩。 比如上课时,学生们要全体起立,问“老师好”;


讲课的过程中,她也会不断强调课堂纪律,告诫他们坐姿要端正,不允许交头接耳;





对于不遵守纪律还不听老师制止的学生,一律去教室外面罚站。


但这些规矩实施得并不顺利,大部分学生还是我行我素。 连“叫家长”这个杀手锏都失去了威力,因为在英国家长的眼里,这种纪律性的问题不归他们管,而是应该学校负责。


最让杨君受挫的是来自学习上的阻力。 每次上课时,她都会把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们做好笔记。


这种在国内习以为常的方式,却遭到英国学生们的集体反对。 在他们看来,这样复制粘贴的学习根本不需要自己主动思考,也乏味到了极点。 杨君也承认,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方法,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里,这种方法却是取得好成绩的最佳选择。


但是一个星期过去,学生们该不会还是不会。 这让杨君觉得挺沮丧,她扪心自问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备好课?是不是哦了应该放弃的时候?


教了十几年学的她,第一次感觉到无所适从的迷茫。 02、 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叫乔,是这群学生里头脑最聪明的一个。 但在中国的体测面前,乔的自信心瞬间崩溃。


1000米长跑,当其他男生一个个完成测试,只有乔还在呼哧呼哧地跑,已经逼近体能的极限。 虽然跑完了全程,但乔捂着脸坐在地上悄悄地哭,脸上憋得通红。 乔无法接受自己被所有人围观,虽然大家都在给他加油鼓劲,但这更让他觉得自己像个废物。


崩溃的不只是乔。 班里的尖子生菲利帕,是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


在学习上她都要做到最好,对于中式教育的严格管制也乐于接受。 但和乔一样,体育测试也是菲利帕的致命弱点。 掷铅球一次次不过关,跑步成绩一般,仰卧起坐还没有做到及格。 体测的一次次打击让菲利帕忍不住狂躁,哭着说自己根本做不到。


面对中式教育对于个人积极性的打压,有的学生开始发起反击。 比如乔什,以往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差,学习也算用功。 但他接受不了中式教育对待学生的态度,在他看来,只能听从老师的摆布,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裁没什么两样。


所以他把电水壶带到学校,上课时拿出面包来啃,无视老师的警告,用这些叛逆行为发出抗议。 还有看起来十分乖巧的男孩卢卡。


看着其他班级的学生已经放学,自己吃过晚饭后还要再接着上晚自习,这让卢卡更怀念以前的学校时光。 终于在这一天的晚上,卢卡逃掉了邹老师给他和其他几个同学的补课,去看八年级的球赛。 在球赛热火朝天的氛围中,卢卡终于重新感受到以前在博航特中学的感觉。


被所有老师公认为“问题学生”的索菲,也是一个棘手的刺头。 听到老师说他们比中国学生学得慢、学得少,索菲一脸不服气,气鼓鼓地说要罢课。


当杨老师让索菲去门外面反省,她的脸上藏不住笑意。 她没有把这当成一种惩罚,之所以觉得好笑是因为她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对于中式教育的高强度学习,索菲也非常不适应。 在她看来,自己到学校来是社交和交朋友的,而不是被逼着在这里苦哈哈的学习。


两周结束后,英国学生们依然对中式教育水土不服。 学生们对中式教育的各种抵触,似乎早早宣告了中式教育失败的结局。 03、 他是邹海连,是中国老师里的唯一一位男老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邹海连在国内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头部人物”。 班里的学生们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让邹老师一直引以为傲。 但来到博航特中学后,邹老师才发现自己太“小看”这里的学生了。


他没有想到这群英国学生会这么不守纪律,上课时也经常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如此,学生们对于他讲的内容经常是一脸懵逼的状态。 因为听不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他们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下去的兴趣。 甚至有学生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毕业以后还能用得着吗?


这让邹海连感到很无奈:他没想到学生们竟然是这样的水平,他们完全没有把数学放在心上。 短暂的烦恼之后,邹老师决定主动求变。


他先是从中国文化入手,对学生们进行“收编”。 接下来的时间,他和其他几位中国老师带着学生跳扇子舞,一起包饺子,做剪纸。


邹老师明白,当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恢复对学习的信心,了解中国学生的思维模式。 于是他从国内订购了一批“九连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益智玩具。


他让学生们不要着急,慢慢摸索解开九连环的办法。 果然学生们的积极性马上提了起来,特别是乔,第一个解开了九连环。 这个小成就让乔成为全班的焦点,所有人都在向他求助,都在找他聊天。 被体测夺走的自信,开始一点点回到乔的身上。


对于逃课的卢卡,邹老师也是采取“鼓励为主”的对策。 他知道卢卡的底子不差,只是因为跟不上学习进度所以选择逃避。 所以他告诉卢卡,你很聪明,你有潜力做到更好。


来自老师的鼓励和信任,让卢卡有了想要好好表现的想法。


在中国老师们的软硬兼施下,一盘散沙的中式教育班似乎开始有了转机。 04、 这个总是站在教室后面暗中观察的男人,是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尼尔。


从一开始,尼尔就对这次实验的结果非常重视。 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实验,更是关于英国教育的一场荣誉之战。 对于中式教育的一些形式,尼尔不太理解。


比如他不太明白为什么中式教育的一个班要有那么多学生。 因为英国的中学都是采取小班制,老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程度分流教学。


他也不喜欢老师只是站在台上讲,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这种课堂模式。 他们就像是机器人,只能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 尼尔因此调侃,如果这种学习方法到最后能取得胜利,对他将会是沉重的打击。 虽然对中式教学存在质疑,但尼尔却很欣赏中国学生的广播体操,甚至想推广到全校。


某种程度上看,广播体操实际上就是一种集体精神的培养。 中国的老师们正是用这样一种中国文化特色的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改造。 比如前面提到的扇子舞和包饺子,甚至是课间做的眼保健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们尽快融入中式教育。


甚至是“国旗下演讲”这么根红苗正的仪式,也都被中国老师们搬了过来。


进入最后一个周的时候,中式教育斑越来越像一个集体。 所有人一起做操,一起练舞,一起熬夜加班复习。


很多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发现了中式教育的好处: 考试前,他们只需要把课堂上做的笔记翻出来看一遍,就可以掌握到这些早就忘了的知识点。 虽然嘴上不说,但英国学生们都在下功夫,几乎所有学生都复习到了深夜。


几天后,结果揭晓。 从数学到普通话再到科学,中式教育的每一门成绩都是全面碾压。











一向对中式教育存在质疑的尼尔此时也心服口服,不住地向几位中国老师表示祝贺。 05、 从结果来看,中式教育大获全胜。 但也有人质疑,这项实验选择的博航特中学,能不能代表英国的高水平? 皮哥特意查了一下,在全英国,博航特中学算得上最好的公立学校,成绩常年居于全国前十。


更加出乎皮哥意料的是,英国学生的好成绩大部分其实是出自私立学校。 据统计,在英国成绩排名最高的100所学校中,私立学校就占了90%。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主要是因为公立学校的学生免收学费,毕业后基本生存也会有保障。 这就意味着学生们毕业后即使不工作,也可以靠着政府的福利维持生活。 有政府给兜底,谁还愿意奋斗?


私立学校不同,不仅学费高昂,而且学习竞争也特别激烈。 以英国最知名的伊顿公学为例,一学期的学费大约是24万,这个门槛就足以把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拒之门外。 每学期末都会有测试,根据成绩进行等级划分,一旦考不好就有可能留级。


可以说,像伊顿公学这样的私立学校,是专门为精英开设,目的也是为了培养高尖端精英。 你可以像公立学校的学生那样选择不内卷,但这就等于和“精英”无缘。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所谓西方的快乐教育,说白了就是一场“童话的骗局”。 英国的学生想要进入社会顶尖,也要在学习上疯狂内卷,用成绩说话。


这场实验之后,英国官方也表现出对中式教育的认可。 英国政府在之后4年里,投资4000多万英镑用于普及中式教育,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可否认,中式教育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上级印发的各种通知文件,就折射出了一些。 学生不带病上课;学生患病时作业不做硬性要求;确保学生的课间正常活动。


这些本应该正常不过的事,却需要一个个文件通知才能落实。 这种“让做什么再做什么”的办事僵化,是中式教育最被诟病的地方。 但事实却是,社会上那些冒尖的角色,大多都是中式教育的高压下培养出来的。


身处竞争如此白热化的社会,或许中式教育仍然是当下最适合我们的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式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 就像英国教育对中国教育模式的引进,其实我们也可以从英国教育中汲取一些东西。 比如因材施教,比如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关怀,这些都是中式教育缺乏的。


纪录片最后,杨君老师说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中式教育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教给你知识,你就学,但那些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学生会怎么样?


让不同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这部纪录片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意义。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