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识到了当地不少华人家庭的教育理念,也看到了两地不小的差异。
印象最深的,当属我在新西兰一所Decile*9的IB公立学校工作时的场景。
*Decile曾是新西兰“学区贫富标尺”,从Decile 1到10分层,1最差10最好。2025 年起正式让位于更精细的“Equity Index”。择校时仍需结合 ERO 学术报告、NCEA 成绩及学校特色,而非仅凭旧 Decile 分数。
华人重视教育,往往Decile越高的学校,华人越多。因此,校长在每次开完全校家长会后,会再额外组织一次针对所有华人家庭的家长会。而我作为中文老师,自然就承担起了翻译和为家长答疑解惑的任务。
第一次开华人家长会时,校长提前准备好了很多资料,让我们分发给家长。他跟家长详细介绍了那个学期学校办过的活动,说明这些活动如何体现了IB理念,如何让孩子的心理变得更成熟,团队协作能力也更强了,等等。
然后就到了家长提问环节。
家长一问:我们孩子小学二年级,我发现她数学一点长进都没有,跟上学期计算一个水平,请问你们这学期数学到底学了什么?每天也没有作业,我都不知道孩子上课学了什么。
家长二问:
我也这么觉得,我也想知道我家孩子现在的阅读词汇量到底在什么水平?你们期末发的成绩单上面都是鼓励和表扬的话,综合又模糊。
你们能不能弄一个词汇量测试?就是开学时测一次,每周测一次,然后期末测一次,这样我们就能直观地知道孩子到底阅读水平有没有进步了。
家长三问:
我们孩子这学期恰好被选上排练你们那个戏剧节的《狮子王》大戏。一开始我们家还非常高兴,但后来我发现他一直在上课时间被叫去排练!整整半个学期啊!(注:新西兰的一个学期只有10周。)这多浪费时间!旷课练戏剧,难道就是IB理念的体现?
校长被“围攻”了,而且他的回答并没有说服家长。校长总的意思就是,孩子的能力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的,不是立竿见影就能看到结果的,我们要给孩子多一点时间,慢慢发展,开心成长。戏剧表演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我们不应该把学习就限定在课堂里,更不应该把孩子的进步与否框死在一次又一次的达标考试中……
而家长们不断反问,他们花了钱,就是为了看见孩子的进步,你说的“看不见的进步”,那谁知道到底进步了没有?万一就是被你们学校蹉跎耽误了呢?(注:公立学校不要学费,但有两三百的Donation,绝大多数家长都会捐)。
总之,那场华人家长会争论非常激烈,一直争论到结束。
由于我当时在副校长家里homestay,回家路上就跟她解释了中国和新西兰教育的区别。
她听后说:
她能够理解中国家长长期在升学高压之下,不得不非常看重孩子每一天的进步。但他们既然来到了新西兰,就可以放松下来了,应该来适应新西兰的教育节奏,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这样焦虑和逼迫孩子出成绩。因为新西兰的孩子一直到大学之前几乎升学0压力,不论成绩好坏都能进对口的学校。有钱的家庭买Decile高的学区,没钱的家庭买Decile低的学区,然后一路进那个学区对口的学校就行了。
这些华人家长本来是为了减轻孩子压力才从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移民到了新西兰,结果又“嫌弃”新西兰公立学校的压力太小,继续要求校长给孩子施压。有些家长还觉得施压都不够,不如带着孩子假期回国补习,或者索性拿到身份后就搬回国内上学。
我们的价值观一直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是孩子现在活得轻松,家长就会紧张“后面就要吃苦了”。
而新西兰的价值观是“平均主义”,成绩好没啥用,不换学区大家都读一样的学校,成绩差还有校长给你拉分,让你跟成绩好的学生一样毕业;工作出色也没啥用(这里以教师为例),除非出色到能当校级领导,不然工资就是根据学历、工作年限来定的,换到任何学校都是一个工资,真是干多干少一个样。
新西兰市场规模小(全国总人口500万出头,第一大城市奥克兰才160多万),创业机会有限,就算技术领先、产品新颖,也难以迅速做大。
这样的客观情况“劝退”了他们拼搏努力的内驱力,因此他们没有所谓的“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只有“包容弱者”(即便是因为懒才变弱,也得包容照顾)的政治正确。
实在无法接受躺平的华人父母,在那里真是里外都受煎熬——他们既不喜欢中国的价值观,也不认可新西兰的价值观。他们希望的是,能在新西兰更轻松、更少竞争地实现中国的价值观。
下面再说说澳大利亚的华人家长。
澳大利亚跟新西兰看起来离得很近,都是白人为主、英语为主、基督教为主的移民国家,同宗同源。但要是在那里生活过就知道,新西兰人对待澳大利亚的态度非常两极化:
相当多数的新西兰人很“看不起”澳大利亚(当然,澳大利亚也看不起新西兰);还有一部分新西兰人则非常向往澳大利亚。
7月10日,新西兰统计局发布一项重磅数据:2024年,新西兰对澳大利亚净迁出3万人,也就是说一年内移出0.6%的国民人口!这个数字创下12年来的新纪录。
我当时的新西兰教师同事都是反感澳大利亚的。看不起澳大利亚的内容包括:
嘲笑澳洲英语口音难听,他们只欣赏自己的口音和伦敦音,美音都够呛。
还嘲笑澳洲有蛇,有恐怖的蜘蛛和鳄鱼。新西兰人很自豪,他们是全球唯一一个没有蛇的国家,去哪里露营都很安全。
我听了的第一反应就是:新西兰这不就是“岛国心态”嘛。后来去澳大利亚生活了一段时间,才开始渐渐理解新西兰人不喜欢澳洲可能还真不是“岛国心态”,而是厌恶他们的价值观。
比如,从英国来的第一批移民是抢了原住民们的地盘才建起的澳大利亚,但是新西兰建国相对而言好一点点,现在也非常重视保护传承毛利文化,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比澳大利亚高尚一些,友爱一些。
又比如,现在的澳洲与美国建立了一个军事伙伴关系“AUKUS”。当时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希望新西兰可以加入,但新西兰外长马胡塔明确拒绝,重申“不准备妥协或改变我们的无核立场”并将继续支持太平洋地区无核化,甚至表态“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出卖灵魂才能加入的俱乐部”。
介绍了这么多背景和对比,大家就能明白,澳洲与新西兰的教育受大环境的影响,可能在崇尚自然、崇尚体育方面,对孩子的培养有类似之处,但核心却又有许多不同。
首先,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更强调学术竞争和职业导向,而新西兰则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与全面发展。尤其是澳洲大城市的精英中学竞争激烈,学生普遍面临较高的学业压力。整个国家教育风格尚且如此,亚裔鸡娃只会更厉害。
新州教育部通过《My School》平台公开学校数据,2023年报考精英中学的亚裔学生占比从2015年的54%上升至73%,高考成绩排名前十的精英中学中,亚裔学生占比普遍在80%-90%。澳洲国立大学2021年的研究也显示,华人移民子女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是本地家庭的3.2倍。
我观察了一下,发现澳洲有很多华人自己就是靠奋斗、创业成为高净值阶层的,送孩子读很昂贵的私立IB学校也比较常见。在华人多的地区,也到处可以看到用简体和繁体中文写的补习班。
其次,澳洲的排外意识比新西兰强得多。大家可能听过“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法律与行政手段限制非欧洲移民(尤其是亚洲人),维持澳大利亚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结构。
19世纪中叶澳大利亚的淘金热,吸引了大量华人、印度人等非欧洲移民,白人矿工因担心劳动力价格下降和文化差异,就掀起了排外运动。1854年维多利亚州白人矿工袭击华人营地,导致数十人死亡。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各殖民州为统一移民政策,将“限制非白人移民”作为国家共识。
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兴起和经济发展需求,澳大利亚才逐步废除白澳政策。
时至今日,悉尼等地仍然不断发生白人青少年辱骂、殴打华人和中国留学生的新闻。多起殴打华人事件被发到网上后,悉尼的华人就组织了一场示威游行,呼吁澳洲政府保护华人,严惩寻衅滋事甚至违法犯罪的青少年。
还有华人自发组织的在澳洲青少年经常活动的地区“巡逻”。
因此,华人在澳大利亚也一直都有“只有当强者,才能保护自己,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样的奋斗意识,不像新西兰的华人对待教育,鸡娃也不是,躺平也不是。
澳新两个国家相对比,新西兰的市场和发展机会较少,更包容多元文化、保护外来移民、讲究平等和平均主义,其实与中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价值观相悖,而且华人聪慧勤奋的优势在那里可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而澳洲的市场和发展机会更大,却多少有些排外,很难平等地对待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