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0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度人占领加拿大被骂?印度主播邪魅回怼:太晚了(组图)

[复制链接]

35万

主题

19

金豆

3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351174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55704
帖子
355705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看你周围,全是我们的人。我们干各行各业的活,替代你们。现在想让我们离开?太晚了。” 这不是哪部讽刺剧的台词,而是真实发生在 TikTok 直播间的一幕。 镜头前,一名印度裔主播正在与观众互动,弹幕突然冲出一句来自加拿大网友的留言:“离开加拿大吧,这里不欢迎你们印度人。”


面对这种充满排斥意味的评论,主播没有愤怒,也没有辩解,而是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用轻松却带刺的语气回击道: “我们已经占领了。你看看街道、餐馆、诊所、办公室,到处都是印度人。我们要在这工作、跳舞、生活……离开的不会是我们,是你们。蠢货。”


这段视频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评论区一边倒地炸锅:有人指责印度人“太嚣张了”,有人为其反击鼓掌,还有人冷冷地写下四个字:“自食其果”。 可这真的只是一次口嗨对喷吗?在“他们要占领我们国家”的焦虑背后,是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中,本地人与外来移民之间的深层张力。 这一次,不再是“欢迎来到我们国家”,而是—— “请神容易,送神难。”


要理解这位印度主播的“坏笑”,首先得看看现实。 在加拿大,印度裔是近年来增长最迅猛的移民群体之一。根据加拿大移民、难民与公民部(IRCC)数据显示,2013 年到 2023 年,来自印度的新永久居民人数增长了超过 300%。


2021 年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已有超过 135 万印度裔或有印度背景的居民在加拿大生活。 这一数字不是抽象的——在多伦多、温哥华、萨里等城市,从餐厅、超市、IT 公司到议会、法庭、医院,印度裔群体已经成为构成城市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打车平台的司机、医院里的医生,还是政坛上的议员、技术公司的高管,“印度面孔”不再罕见。


在社交网络、社区论坛甚至新闻评论区,不少本地居民都在讨论这样一种变化: “街上都是印地语的招牌。” “客服打过去全是印度口音。” “医院排队时间变长了,学校也挤爆了。” 8月3日,加拿大安大略省密西沙加的印度教文化遗产中心(Hindu Heritage Centre)揭幕了一尊号称“北美最高”的罗摩神像,高达51英尺(约15.5米),相当于一栋五层楼。 它由德里设计制造,再远渡重洋运到加拿大,由当地工匠组装而成:钢结构打底,玻璃纤维覆盖,能抗每小时200公里的强风,寿命预期超过一个世纪。其灵感直接取自印度阿逾陀的罗摩诞辰神庙,可以说是一份“移民复刻版”。


虽然对于动辄100多米高的印度本土神像,15米的高度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但对加拿大来说,却已经算开了眼了。


对部分加拿大人来说,这种剧烈的人口变动带来了真实的“异化感”:熟悉的语言、文化、节奏被打断了,他们觉得“自己的国家越来越不像自己了”。 而这正是印度主播那句“已经太晚了”的真正底气所在—— 不是个人的嚣张,而是一种对现实结构变化的精准感知。


这并不是加拿大特有的问题。 在美国,印度裔同样是科技行业最显眼的族群。 2023 年,H-1B 签证获批者中超七成来自印度,他们是硅谷大厂的工程主力,是大学实验室的研究中坚。在某些移民评论区,你甚至能看到这样的段子: “H-1B 抽签池里,全是印度人名字,像翻电话本一样。”





硅谷的印度高管们 与此同时,来自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拉美裔人口也在持续增长。截至 2020 年,美国拉丁裔人口已达 6200 万,占总人口近 19%。 在美国南部许多城市,西班牙语是你比英语更常听到的声音。在农业、建筑、服务、餐饮等领域,许多最辛苦、最脏累的工作,都是由这些移民承担的。


特朗普的高墙防的就是从墨西哥来的拉丁裔非法移民 而在欧洲,类似的情绪则指向了阿拉伯和非洲难民。 2015 年的“难民危机”之后,大量来自叙利亚、阿富汗、索马里等地的难民进入法国、德国、瑞典等国。


一些城市的原住居民发现,自己居住的街区成了“平行社会”:语言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观念格格不入,甚至有时还存在治安隐患。 在法国郊区、瑞典城市、比利时社区,都曾爆发过因文化冲突引发的骚乱与对抗。面对这些问题,许多本地人表达出同一种焦虑: “我们正在失去自己的国家。” 于是,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从极右翼政客的演讲到普通网民的抱怨,“被占领”的话语悄然浮现——不是军队的占领,而是文化、资源与秩序上的“替代”。 而面对这种焦虑,外来者的回应有时也不再低眉顺眼。当他们人数足够多、网络足够密、资源足够稳,就像那位主播一样,也会说: “这已经不是你一个人的国家了。”


“请神容易,送神难”,这句话为什么刺耳? 因为它确实指出了一个被很多人下意识回避的事实: 在很多时候,一个国家的确无法轻易把移民“送走”。不只是法律上难,经济上也“离不开”。 放眼历史,许多国家的崛起正是依赖移民而来的。 19世纪的美国,是中国劳工修起了太平洋铁路,是意大利、爱尔兰移民垒起了一座座城市。


二战后,美国的科研体系之所以迅速腾飞,靠的是逃离纳粹德国的欧洲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费米、冯·诺依曼在内的大批移民奠定了“科技立国”的基石。


左至右:爱因斯坦、费米、冯·诺依曼 时至今日,美国底层许多最辛苦、最少报酬的工作,依然由移民甚至是非法移民承担。他们是农场的背影,是养老院的身影,是建筑工地上没人愿干的重活。 可以说,在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今天,移民不仅是补位,更是兜底。


但移民也不是没有代价。 当移民涌入过快、集中定居、形成语言与文化隔离,原住民的“不适感”是实实在在的。当资源分配出现争议、身份认同模糊、政策失衡,一些地区的“多元”就可能变成“分裂”。 移民不是问题,但失控的移民政策、缺位的融合机制,的确会成为问题。 讽刺的是,今天在镜头前高喊“离开我们国家”的,有些本身就是从欧洲漂洋过海来的移民后代。就连当今美国大统领特朗普,他们家也不过是19世纪末从德国移民来的。 美洲大陆原本属于谁,他们大概早就不记得了。


美国总统特朗普其祖父弗里德里希·特朗普为逃避兵役于1885年从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卡尔施塔特移民至纽约


印度主播那句“我们已经占领了”,听上去像是挑衅,但如果没有应对准备,它就不只是一句嘴硬,而是真实风险的预告。 回看中国历史,我们并不陌生“外来者进入中心”的局面。 无论是匈奴归汉、五胡乱华,还是元清入主中原,最终几乎都走向了文化融合。这并非因为“入侵者温和”,而是因为中原有强大的制度、文化与语言体系,能“以我为主”地吸收、整合、改造。


这种历史经验并不是偶然,而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具备三重力量: 第一,强大的文化吸纳力,足以形成“你进来的是体系,不是空壳”的稳定框架; 第二,成熟的制度设计,能有效将“异质人口”纳入治理,而不是游离于外; 第三,警惕性强,不是天真地“欢迎一切”,而是在不断衡量与筛选中掌握主动。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融合,从来不是自动发生的善意;而是建立在主体有力量、有标准、有边界的基础之上。 这正是今天西方国家容易缺失的部分。 他们欢迎移民,却没有边界管理;鼓吹多元,却不设共识底线;信奉包容,却忘了“规矩”。


以印度移民为例,他们并非只是“来挣钱”的个体,而往往是结构化进入: ——语言有封闭圈层(说印地语、旁遮普语) ——职业有内推垄断(大型 IT 公司内部大量内部推荐) ——宗教与文化坚持高度同源(寺庙、种姓、婚姻圈不向外开放) 这些特征一旦叠加,就不再是“补位型”移民,而是“替代型”集群。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 我们必须保有基本的现实判断: 不是所有“移民”都愿意变成“公民”; 不是所有“共处”都会带来“融合”。 当下最危险的不是移民来了,而是当结构已经悄然转变,我们却还沉浸在“谁都欢迎”的想象中。 防范,并非拒绝;但失防,就很难翻盘。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