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来临
澳洲人的“海边梦”正在逐渐变成“泡影”。
随着海平面持续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数以千计的澳洲沿海住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有些房屋甚至在2050年前就可能无法居住。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海平面过去十年每年上涨约3.6毫米,远高于20世纪的平均水平。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未来25年,海平面还将上升15到30厘米。
一款名为Climate Central的海岸风险可视化工具显示,多个澳洲城市的沿海社区都已列入“高风险区域”。
在墨尔本,Patterson Lakes、Aspendale、Docklands和Cheetham湿地可能在几十年内面临海水倒灌;
悉尼的Kurnell Beach、Towra Point、Cartler Island、Sydney Airport以及Bondi Beach部分区域都被列为定期淹水的风险区;
在阿德莱德,Port Adelaide、Wingfield、Semaphore Park、Grange以及New Port都可能被涨潮时的海水淹没;
布里斯班、黄金海岸、和达尔文的多个沿海郊区也不容乐观。
不仅是“被淹”,保险危机也正在全面爆发。
保险机构警告称,未来十年,澳洲每十套房里就有一套将因气候风险变得“无法投保”。
目前已有约38万套房产被列为“无保险或保险成本过高”,其中大多集中在洪水、风暴、海水倒灌频发区域。
很多偏远社区居民表示,即使愿意买保险,报价也高得离谱,等于“买不起”;
而一旦保险不覆盖,房屋价值就会直线下跌,导致房主陷入“房贷囚徒”困境,卖也卖不掉、保也保不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是新开发的住宅区也未能幸免。
昆州Townsville的一处新建项目就因位于洪水高风险区,一度引发全国范围内对住房规划安全的激烈讨论。
有专家警告,如果政府不及时改革开发审批制度,未来还会有更多类似悲剧重演。
而在维州Gippsland地区的Loch Sport小镇,居民则迎来了“政策性贬值”打击。
新出台的海平面上升预测政策让当地大批空地失去建房许可,地价接近归零。
曾经希望靠卖地养老的居民,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地等于废纸”。
政策初衷是为了未来几十年的安全,但对眼下的社区来说,无疑是一场经济与心理的重创。
专家认为,政府应加大适应性建设投入,比如防波堤、高架建筑、补贴搬迁等,而不是“一刀切”式限制建设。
澳洲这场“房子还能住多久”的危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