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知名建筑博主、德州建商Matt Risinger在5月受邀前往布里斯班,出席一场建筑大会,并趁机考察了当地的住宅工地。
(图片来源:News)
他随后在YouTube频道上传了一段题为《Australian FRAMING, I have some CONCERNS!》的视频,向他超过120万订阅者分享了对澳洲住宅建造方式的观察与担忧。
他称澳洲现在的建造标准“犹如我们1970年代的美国”。
Risinger指出,虽然他无意冒犯澳洲同行,但他亲眼所见的住宅结构设计令他感到担忧。
“这就像我们以前在美国的做法:防水膜直接贴在龙骨上,通风管道安装在闷热的阁楼空间,天花板和墙面也只是简单铺几层保温棉。”
(图片来源:News)
“这样的房子当然不会倒,但它很可能存在室内空气质量问题。时间一长,空气就会从各个缝隙渗透进来,泄漏率会非常高。”
他直言:“澳洲,是时候升级建造标准了。”
在视频中,Risinger还走访了布里斯班某街区,拍摄正在建设的一批钢结构住宅,令他非常震惊。
“全是钢结构,整个框架没有一块木头。”他一边拍摄一边问同行、当地建商Duayne Pearce:“那冬天怎么防止结露?”
Pearce回应说,现在很多量产建商倾向于使用钢结构,因为它比木结构便宜,“据我了解,大约便宜20%到30%。”
不过他补充说,自己并不使用钢材建房。
Risinger进一步指出问题所在:“钢材导热性很强,如果外墙没有做足够的外部隔热层,水汽就会在钢结构的内侧遇冷结露,进而引发钢材生锈、霉菌滋生等问题,埋下长远隐患。”
他还指出另一处在建住宅所使用的建筑包裹膜存在能效不足的问题:“老实说,这种做法的能效不会太高。”
尽管Risinger多次承认这些做法有利于降低建造成本,但他提醒说,对于像布里斯班这种潮湿气候地区而言,这种低标准的设计极易引发空气渗透与结露问题,而这些往往在长期才会显现。
“潮湿空气一旦进入建筑结构中,如果没有良好的气密设计,它就很容易在遇到低温表面时凝结成水汽。”
(图片来源:News)
该视频在澳洲网友中引发热烈讨论,已有超1600条留言。不少网友表示认同Risinger的观点,并对本地建筑标准长期以来的“成本至上”导向表示不满。
一位网友直言:“我们的施工标准简直烂到极致!这就是让大型建商游说并资助监管机构的后果。”
而一位来自布里斯班的工程师在评论中分析道:“澳洲建筑行业本质上是以成本为导向,毕竟我们的平均住宅面积是世界最大的之一,而建造成本又很高,所以重视造价效率往往胜过性能优化。”
“虽然我们确实有最低能效标准,且设计上考虑了气候,但放到国际标准里来看——不管是气密还是热效率,我们的水平远远比不上欧洲或北美。”
还有一位曾在德国生活的澳洲人评论说,“在德国的那20年里,我最喜欢那里的房屋建筑质量和取暖效率。而在澳洲,房子价格比美国贵不少,但质量却一言难尽。”
不过,也有部分网友为本地做法作辩护。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我们现在的国家建筑规范已经要求用热断桥来避免结露、提高能效。”
他进一步表示,不只是材料成本在起作用:“使用钢结构也有替代劳动力的考量,机器在工厂里完成预制,既省时又省人工。其实和预制木架是一个逻辑,厂内加工比现场施工便宜很多。”
(图片来源:News)
也有布里斯班本地居民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气候因素不容忽视。
“我们这儿不住在密封盒子里,”一位网友评论,“我家没有空调,靠吊扇和开窗通风就够了。一年大概只有几晚需要空调,其他时间根本用不上。”
该网友还邀请Risinger体验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住房:“我倒是更想知道你怎么看传统的Queenslander高脚屋——超大的阳台、百叶窗,全靠自然通风。这和你在美国熟悉的那种封闭节能型住宅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