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68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澳洲建筑工人的自杀率居高不下?

[复制链接]

35万

主题

19

金豆

3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351174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53323
帖子
353324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当19岁的Simon Tyler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足球梦已无望时,他选择建筑行业作为新的人生方向。

“很多朋友都在做建筑,这个行业也有类似那种‘队友文化’,就像我当初踢球时候喜欢的那种团结氛围。”




(图片来源:ABC)

如今37岁的他已经成为心理学博士,回忆起最初加入建筑工地时,他充满了期待。但很快,他发现这份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同袍情谊,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超长工时、不稳定就业、几乎没有工作掌控感,还有面对压力时的酗酒和吸毒……这一切都浮现出来了。再外加一种文化:不谈情绪,不承认问题,只许‘硬挺到底’。”

这些在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社会风险因素,最终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也成为他后来投身于男性心理健康研究的动因。

如今担任心理学家并专注于男性精神健康与自杀干预的他指出,那些隐藏的精神压力,正是导致建筑行业自杀率高企的关键因素。

数据显示,建筑行业男性自杀率几乎是同龄在职澳洲男性的两倍。

为何建筑工人更容易走上绝路?

非营利心理健康机构Beyond Blue首席参与官Greg Jennings认为,男性主导的建筑行业长期存在着“逞强文化”,这大大加剧了工人的心理负担。

‘硬起来别喊疼’这种氛围,让工人在情绪崩溃前都不愿承认自己需要帮助。尽管我们在改善行业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普遍风气仍对求助者不友好。”

Jennings指出,行业本身的高压特性也在不断累积压力,包括不规律的作息和超长工时;周末加班、清晨施工、少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身体强度高、工地环境危险以及工作不稳定常伴随财务紧张。这些都对心理健康构成严重挑战。

Tyler指出,在职业安全中,我们经常重视诸如机械伤害、滑倒摔伤这类“肉眼看得见的风险”,却忽略了更隐蔽、更致命的心理风险。“那些隐藏压力不会像钉子扎脚一样立马显现,但它们的影响往往更深远。”

学徒工自杀风险更高?“长辈压新人”文化难改

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教授、工作健康研究专家Tony D. LaMontagne指出,建筑行业的学徒工更容易遭遇霸凌与排挤,心理承受力未必够强,是自杀高发人群之一。

“他们年轻又缺乏经验,而建筑业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文化。‘我以前吃苦你现在也得吃’,这种观念仍然存在。”

LaMontagne强调,问题不在于“工人本身”,而在于整个职场环境的不健康结构。

他曾研究移民工人的自杀风险,并发现一般情况下,移民群体的自杀率低于澳洲出生人口。但如果他们进入建筑行业,从事建筑类工作后,自杀风险却显著上升。




(图片来源:ABC)

“说明这个行业本身的环境和文化,会显著加剧心理健康风险。靠自己撑下去”,可能是最糟的选择

Tyler强调,我们不能总把心理困境归咎于个人素质或“不够强大”。“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建筑工人是‘粗人’,不懂心理健康。但当你真的深入了解这些数字时,你会发现,这实质上是因为整个行业推崇一种孤军奋战、自我隐忍的文化。”

他补充说,“硬扛”未必是坏事,但关键是你在什么情境下使用它。“清晨六点,冷风中迎来一整天重体力活,是靠坚韧度日没错;但当你精神崩溃,情绪瓦解时,继续靠‘坚定自立’只会让你更深地陷进黑洞。”

“尤其是在精神危机临界点时,自我封闭是最危险的应对方式。”打破这种文化,需要在职场中逐步树立“你可以说出感受”的氛围,让男人勇敢向朋友、同事、家庭请求帮助。

工人不愿说、也不懂说:超过一半的男性不敢谈心理困扰

Beyond Blue与Steel Blue联合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仅有54%的建筑工人表示愿意向亲友倾诉心理问题,不仅比例过低,而且比去年还下降了10个百分点。

Jennings表示,这背后反映的不是个体自闭,而是整个行业产生了“讲出来没用”的氛围。

他和LaMontagne教授共同列举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风险的预警信号:

- 失去对兴趣的热情

- 注意力开始下降

- 情绪低落,变得易怒

- 睡眠或食欲明显波动

- 开始疏远朋友、独来独往

- 故意“处理后事”(如交待财务、送出价值物品)

- 酗酒、吸毒或沉迷赌博行为加剧

Tyler坦言,自己过去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开始社交退缩”,朋友圈一个个消失。

该怎么帮到他们?“别绕弯子,直接问”

当你发现身边的人似乎不太对劲,最重要的不是“鼓励”,而是客观直接地问:你还好吗?你是不是需要帮忙?

Tyler建议:

- 直接一点,说清楚你注意到什么变化

- 如果对方答应了,“我需要帮助”,请你已经准备好为对方建立链接,不要只是说“那你加油哇”

- 提供一个无评判、能倾听的空间

- 引导他们联系专业资源,如Beyond Blue热线

、MATES in Construction求助服务或者认可的心理医生或家庭医生。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