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Bunnings正式将人工智能系统引入招聘流程,加入了Woolworths、Qantas、Starbucks等多个大型连锁零售企业的行列。 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AI招聘听起来好像是更“省事”了,但实际体验究竟如何呢? ![]() 据了解,这套系统来自一家名为Sapia的科技公司,其总部位于墨尔本,由前人力资源高管Barb Hyman创办。 Sapia的AI招聘流程分为文字聊天和视频问答两部分,系统会根据标准化问题评估候选人,从而筛选出进入下一轮的潜力股。 它确实很高效——根据Sapia提供的数据,使用该系统的企业平均每周能节省20小时招聘工作的时间,整体招聘周期也缩短了一半。 ![]() Bunnings在介绍这一系统时特别提到,这其实和传统电话面试差不多,只不过可以“随时完成、反复编辑答案”。 系统一般会给出5个问题,大多数人能在30分钟内完成。 对没有相关技术设备的申请者,Bunnings也承诺可以安排其他方式完成同样内容的面试,力图保证公平和包容。 ![]() 听上去似乎还挺人性化,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招聘专家Tammie Ballis就公开表示担忧:AI在招聘流程中的使用“非常去人性化”,尤其在大型连锁企业里,求职者“更像是一个号码,而不是一个人”。 “我建议想找工作的朋友,别碰那些大品牌了。在中小型企业里,你反而更可能获得一场真实、有温度的面试。” 不少网友也表达了不满: “如果他们真对你感兴趣,一定会和你面对面聊,而不是用这种冷冰冰的AI!” “再过不久可能会有人开始卖‘AI面试高分答案’,就和现在搞SEO一样。” 不过,Bunnings也没有完全把主动权交给AI。 他们的首席HR Damian Zahra出面回应,称AI只是早期初筛的一部分,后续仍由“内部招聘专家团队”负责人工审核和面对面面试。 他强调:“我们每年收到来自各个群体的大量申请,有学生,也有退休人员。AI只是帮助我们统一起点,确保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 总之,支持者认为AI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能减少人为偏见; 反对者则担心技术背后隐藏着的是对人类情感的冷漠和机器化的判断。 在求职者越来越多、企业资源有限的当下,AI招聘也许是大势所趋。但“技术为人服务”而非取代人类判断,才应该是最理想的终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