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罗斯10日凌晨猛烈轰炸乌克兰基辅(Kyiv)的基础设施,造成断水断电。图为车辆在漆黑街道上行驶。欧新社 俄罗斯猛烈轰炸乌克兰基辅(Kyiv)的基础设施,造成断水断电。乌国空军今天表示,今天凌晨基辅遭遇「大规模攻击」,首都陷入一片黑暗。 近几周来,克里姆林宫加强空袭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和铁路系统,这与过去3个冬季行动如出一辙,要让乌克兰民众在刺骨寒冬下无暖气可用。 法新社驻基辅记者报导,今天清晨市内传出数声巨大爆炸声响;居住在不同区的记者们家中也都停电。 乌克兰空军表示:「首都正遭受敌人弹道飞弹与无人机的大规模攻击。」军方呼吁民众留在避难所内。 基辅市长克里契科(Vitali Klitschko)表示,俄军锁定「关键基础设施」大肆攻击,已知至少9人受伤,其中5人送医治疗。 克里契科在通信软件Telegram说:「首都左岸地区已经没有电,同时也出现供水问题。」 此外,东南部札波罗热地区军事管理局局长费多罗夫(Ivan Fedorov)指出,俄军夜间对札波罗热发动至少7次无人机攻击,造成1名7岁儿童死亡、至少3人受伤。 ![]() 乌克兰基辅市10日清晨遭俄军空袭后,民宅严重受损。欧新社 人人都是特朗普,北约国家表态:以后一个子儿都不会给乌克兰了 据《俄罗斯RT》10月9日报道,捷克前总理、右翼政党ANO党领导人巴比什在赢得议会选举后明确表示,捷克将停止使用国家预算向乌克兰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他的原话是:“我们不会从预算里拨出哪怕一克朗给乌克兰买武器。” 这番表态标志着一个重要转折点:捷克从欧洲最早、最积极援乌的国家之一,转向了一个子儿都不再给乌克兰的阵营。 在这个阵营之中,已经有斯洛伐克和匈牙利。 可以明显看出一个趋势,右翼势力纷纷反对援乌政策,理由五花八门,但核心只有一个:不能再让本国人民为别人的战争买单。 为什么会有这个趋势?原因很简单,他们讲本国优先,看重财政安全与民生压力,不认同“援助乌克兰就是捍卫民主”的说法,反而认为那是精英政治的一场道德大秀。 总的来说,他们不一定亲俄,但都不愿把自己有限的资源耗在别人的战争中。 ![]() 巴比什 这种转变已经不是零敲碎打,其正在成为欧洲政治版图的整体趋势。 斯洛伐克在2023年大选中将菲佐送回总理宝座,他上台第一件事就是终止对乌克兰的军援;匈牙利的欧尔班早已是援乌机制中的钉子户;如今捷克也在巴比什的带领下大步右转。 接下来,法国极右翼领导人勒庞很可能在下一届大选中接近权力核心,她早就质疑对乌克兰的无底洞式支持;德国AfD联合领导人魏德尔,则在选民中获得越来越多支持,主打的一张牌也是反对援乌。 这些政党原本只是被主流视为边缘声音,如今却一个个走上政治舞台中心,正在改写西方内部的对外政策逻辑。 原因在于西方人的耐心已然耗尽——战争打了三年多,看不到结束的可能性,西方民众却因此一再受到冲击。 欧洲本土正经历通胀、能源危机、债务压力、难民潮,许多民众开始反问:凭什么我们要为这场我们不掌控的战争买单? 于是,谁敢站出来喊停,谁就能获得支持。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右翼不再是异见者,而是被看作讲真话的人,是真正关注本国民众利益的人。 ![]() 乌克兰和北约旗帜 而这场风潮的真正发源地,不在欧洲,而在美国,本质上,是特朗普带起来的节奏。 从他提出“美国优先”开始,就彻底颠覆了二战后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传统角色。 由于两度赢得美国大选,并连续参选三届,使得特朗普在过去10年一直保持着热度,让新右翼在美国彻底扎了根。 于是,欧洲右翼政党纷纷发现,特朗普这套打法确实有效。 特朗普不是简单地否定援乌,而是重新定义所谓国家利益。 这种硬现实主义迅速成为欧洲右翼模仿的模板,各个国家也就出现了自己的特朗普,他们的风格高度一致:直白、粗暴、不装。 对他们而言,特朗普是整个新右翼思潮的源头人物,他开启的不是一场选举潮流,而是一种政治表达方式的革命。 ![]() 特朗普 所以问题的根本不在乌克兰,而在新右翼本身的叙事逻辑。 这股思潮的核心不是传统的保守主义,而是一种全新的、跨国的反建制意识形态联盟。 它的特征极为鲜明: 强调国家主权优先,反对将资源投向跨国机制和遥远的冲突;反全球化精英,怀疑主流媒体、大学和政府的叙事权;倡导文化保守主义,捍卫传统认同、反对性别与族群议题被政治化;偏好强人政治,拒绝妥协与共识,喜欢直言不讳、冲撞体制的领袖;外交上更像现实主义者,而非理想主义传教士,不搞所谓的“民主自由”。 这套体系本质上是一场逆转:从过去西方所推崇的进步、自由,回到单边、民族。 为什么西方选民越来越买账?因为他们厌倦了建制派几十年如一日的价值观说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