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恶化 抗生素失效的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下一代面临“无药可用”的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因常见细菌感染送检并确诊的病例中,每六例就有一例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 报告指出,从2018年到2023年这五年间,全球抗生素耐药性上升了40%,平均每年增长幅度在5%到15%之间。 这个趋势令人担忧,也意味着我们赖以治疗感染的“武器库”正在被快速削弱。 ![]() 来自西澳大学儿童健康研究中心的Anita Williams博士表示,这一发现“令人震惊但并不意外”。 “好在,澳洲儿童的抗生素耐药情况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以常见的大肠杆菌为例,全球有45%的菌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有抗药性,而在澳洲儿童中这个比例是21.5%。 不过,她也强调,澳洲儿童的耐药性同样在逐年上升。 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的Mark Blaskovich教授指出,东南亚地区的抗生素耐药水平达到了惊人的31%,对澳洲来说,这意味着潜在的传播风险,尤其是来自旅行者的输入。 ![]()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作为“最后防线”的强效抗生素正在被过度使用,导致细菌对它们的耐药性加速形成。 一旦这些药物失效,我们将再无可用的替代药。 他警告,这会直接威胁到日常的医疗活动,因为“连常规手术都可能变得极为危险”。 ![]() 然而,现阶段全球新抗生素的研发却严重滞后。 根据另一份世卫组织的报告,目前全球新抗菌药物的研发管道几乎是“空的”。 Blaskovich教授强调,尽管澳洲整体情况相对较好,但绝不能掉以轻心,政府应当大力投入,资助对抗抗药性的新药物研究。 不少专家指出,在医疗系统薄弱的国家(多数为低收入国家),抗生素耐药问题尤为严重,而在如今全球高度互联的背景下,这些耐药细菌很容易跨境传播,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威胁。 ![]() 澳洲国立大学的Sanjaya Senanayake副教授表示,目前每年因抗微生物药物耐药(不仅包括抗生素,还包括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而死亡的人数已高达500万人,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每年1000万人,全球经济损失将达到100万亿美元(约合153万亿澳元)。 他强调,抗生素耐药问题不是单纯靠“严格管控医生开药”就能解决的,它涉及多个层面,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的抗菌药使用、非处方滥用、水源污染以及缺乏新药开发。 由于新抗生素的研发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几乎没有药企愿意投资研发,因此政府必须提供足够的激励和资金支持,才能让企业愿意涉足这一领域。 ![]() Reece制药公司CEO James Graham指出,全球大多数抗生素类别早在上世纪40至80年代就已被发现,此后基本处于“创新空窗期”。 而如今这道“创新断层”正撞上快速上升的耐药浪潮,令医生“无药可用”,患者“命悬一线”。 过去轻松治愈的感染,如今可能需要长期住院、花费高额医疗费才能治愈。 ![]() Swinburne科技大学的Andreea Molnar副教授更直言:一旦抗生素失效,哪怕是拔牙、阑尾炎手术、剖腹产这种“日常级”的手术,也可能变成“高风险操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抗药形势,澳洲多位专家呼吁政府加大监测与研究投入,同时强调每个人都能在防止细菌传播方面发挥作用。 澳洲传染病学会的Trent Yarwood博士提出,日常生活中就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行为降低感染风险,例如勤洗手、接种疫苗、注意食品安全等。 ![]() 此外,他提醒大家,只有在确实必要的情况下才应使用抗生素,并且一定要遵医嘱完成整个疗程,避免半途而废,导致细菌“复活”,增强抗药能力。 抗生素,曾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突破之一,如今却可能因滥用而失效,甚至被彻底淘汰。 若不加以控制和应对,下一代面对的将是一个“无药可医”的世界。 现在,是时候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制度、科研、医疗、个人行为等多方面联手对抗抗药危机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