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数学天才少女王虹很火。
![]() 她的高考成绩也被扒出来了。 说她数学只有136分,离满分还差得远。 ![]() 而且她还没参加过数学竞赛。 所以网友觉得她水平不如韦东奕韦神,毕竟韦东奕是IMO竞赛接近满分,而IMO可比高考数学难多了。 ![]() 接着说她听不懂韦东奕的课。 ![]() 而韦东奕能听懂她的,闭眼都能听懂。 ![]() 而且,别看王虹发了一些论文,只是虚名。 最后他们斩钉截铁表示,王虹是网红数学家,是看不惯国内对于韦东奕的推崇强捧出来的。 ![]() 仿佛两个同龄的北大数学系出来的学者,已经云泥之别了。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王虹只能抬头仰望韦东奕。 ![]() 那么果真如此吗? 王虹因为高考数学都没拿满分,肯定不如韦东奕了? 且不说上面桂林理科高考前几名的成绩图真不真。 首先,136分很差吗? 历年数学卷的难易程度不一致,这张图里大家都没有达到145分,足以证明当年难度之高。 而且,136分是这前几名里不错的成绩了。 ![]() 再次,她跳级所以比一般人早两年高考,16岁就考上北大的,已经属于少年天才的范畴了。 你不能因为一个女孩在别人高一时,考了一张很难的数学卷子,没拿满分就认定她数学没天分吧。 再次,王虹的学术成就不牛吗? 有博主做了简单对比。 王韦都在顶尖科研院所工作。 但王虹已经是教授了。而韦东奕只是助理教授,他要到教授的话,起码先当上副教授。 ![]() 我们再看看论文发表情况。 王虹在四大刊之一的《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杂志上,就发表了两篇论文。 ![]() 韦东奕一篇都没。当然也有逼近四大期刊级别的。 ![]() 即使说到这里,还没提及王虹最重要的工作成果。 她与人合作的论文据传解开了三维挂谷猜想。 论文长这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验证一下。 ![]() ![]() 三维挂谷猜想是一个困扰人类百年的猜想,如果确认证明,那王虹会成为2026年菲尔兹奖的热门候选人。 其实网上的数学爱好者已经很看好她了。 ![]() 说了这么多,你一定想知道为啥网友如此关注菲尔茨奖呢? 因为它很重要,它是全球最著名的数学奖项,四年办一次,只颁给40岁以下的学者; 再考虑到数学是科学的王冠,很多人觉得它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含金量还高。 但问题是没有中国人拿过。 全世界65位得主里两位华裔数学家,分别是1982 年获奖的丘成桐和2006年获奖的陶哲轩,但两人都不是中国国籍。 ![]() 所以如果王虹成为第一个以中国国籍拿奖的得主,荣誉不言而喻。 不过即使失之交臂,也不影响她的杰出。 因为王虹已经成为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的终身教授了,这个所的几位终身教授不是拿菲尔茨奖就是数学大家。 ![]() 当然韦东奕也是很棒的学者。 但仅从数学成就上来说,其实和竞赛成绩、高考成绩都无关。 还是要看大家的研究成果。 ![]() 之所以有这种争论,其实还是做题家思维的问题。 相当一部分网友,提到一个人的水平,想到的就是在一个小房间里做试卷的能力。 但考试能力其实只是为了选拔人才,把人才选拔出来就结束了。 ![]() 真正的学术,并不是在小房间里做试卷,而是要探知人类未曾学到的知识,未曾探索的领域。 不要把做题能力,等同于学术能力。这是完全的两码事。 否则我们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榜上遥遥领先,怎么国际数学大奖拿的这么少呢? ![]() ![]() 因为有些做题思维不过是脑筋急转弯。 就像鲁豫提问丘成桐的这个梗说的,无论梗是真是假,都在表明我们很多时候乐于教学生如何脑筋急转弯。 ![]() 还有奥昆科夫这样的数学大师来中国讲学,结果一道小学奥数题把他拦住了。 “1、2、3、2、3、4、3、4、5、4、5、6……问:前500个数的和是多少?” 大师说,不好意思,我现在思路很乱。 ![]() 按照会做奥数题的标准,一半以上的数学大师都民科水平了。 事实上,这些题目无法筛选出科研人才,只是筛选出擅长做这些题的人。 但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写好语文作文,就能成为文学家;又或者招一群1米8个头的人组成国家队,一定能踢进世界杯。 常常事与愿违,是因为不尊重科学。 ![]() 科研思维恰恰相反:调用所有能调用的资源去进行研究。 我不再局限于房间里,而是到了一个平台上来回蹦跶,力所能及去研究,运气好点,做出重大发现和发明。 所以考99分的人与89分的人区别不大。 一份还不错的成绩让你进入不错的大学学习就行了。 比如爱因斯坦在高中的成绩很好,但不是门门最优。 代数、几何、投影几何、物理、历史这5科全部得6分, 德语语言文学、意大利语语言文学、自然历史、化学等科目得5分, 地理、绘画、工业绘图也取得4分, 最差的是法语语言文学,只有3分。 ![]() 当时他读的是瑞士阿劳市高中,评分标准中6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 ![]() 其实很多科学家的考试成绩都不算顶尖。 201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戈登,高中成绩在班里垫底,就连他最爱的生物学课都是倒数几名。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家得主小柴昌俊,到大学里成绩依然吊车尾,16门课仅2次“优”,这两门还是你只要去,就能拿优的实验课。 ![]() 但在科研思维下他们开窍了,利用手头资源做大做强,最后出了成果。 关键就在于你要去好的大学深造,去好的科研院所工作,再与一群同行高频交流。 而不是一直停留在高考数学、竞赛数学如何辉煌的老黄历里,不是非要执着于考一个满分。 如果按做题思维来看,大多诺奖得主都是差生,连研究生都不该读。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思维可能早早让学生掏空激情,只在追求一道题出其不意解法里打转。 这最多是做题家,而不是数学家。 ![]() 最后,在这个高考出分的日子里,不妨回看一下王虹的来时路。 她进入北大一开始读的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学习,完全跟数学无关,大二才转到数学系读书。 后在法国读研时,又心血来潮学起了建筑,后又学数学。 为啥后来选择拥抱数学,因为爱吗? 不,建筑学太难了。 ![]() 去年拿下诺贝尔物理学奖的AI教父辛顿也说,建筑学太难了,我上一天都上不下去。 ![]() 可见,土木建筑不是非要到了工地才跑路,大师往往在读书期间就提桶了。 玩笑之余的启发就是: 花点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比一辈子找不到要强。 拿诺奖如此,当牛马亦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