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同感吗 随着墨尔本的房价变得越发高不可攀,加上政府对于新住宅计划的推动, 住公寓已经被认为是未来墨尔本人的主旋律。 但是对于住惯了独立屋的澳洲人来说,公寓真的好住吗? 一位选择了公寓的年轻墨尔本人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 ![]() 我今年34岁,已婚但还没有孩子,目前正在攻读建筑与规划方向的博士学位。 鉴于我们面临着严重的住房危机, 所以按理说,我应该是政府所推崇的新住房政策的理想受益者。 也就是住在靠近公共交通路线的环保型公寓里。 这是维州政府为解决年轻人买不起房的问题所提的方案, 也是为广受争议的Suburban Rail Loop(郊区环线)计划提供财务正当性的重要理由。 但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想住在公寓里。 作为一名住在公寓里的人,我完全能理解为什么。 在这个两居半的小公寓住了三年,我渐渐意识到: 所谓 “高品质内城公寓” 其实隐藏着很多额外支出, 一笔笔看起来不多,但累积起来却令人苦恼。 我会称之为 “千刀万剐式的痛苦” 。 每一笔费用单独看都还过得去, 但凑在一起,就变成一股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也让我不禁反思: 为了勉强上车,我究竟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现在,我就挤在自家三年新公寓的 “第二间卧室” 里写这篇文章。 每天的生活都在提醒我: 尽管家里还有 “新车般的气味”, 可紧凑的客厅连一张普通餐桌和沙发都无法同时摆下。 ![]() 住在新公寓楼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不便。 例如,三年过去,建筑缺陷仍未修复: 公区照明时常闪烁,临时安装的铁丝围栏也还没换掉。 比起邻居,我算是运气好的。 有些人还在忍受漏水的窗户、做工粗糙的入户门, 还有和开发商之间的各种扯皮... 楼里业主群、Facebook小组里全是怨声载道。 可到底什么才算 “正式承认的建筑缺陷” ? 我到现在也说不清,邻居们同样一头雾水。 拖延、混乱和毫无章法的处理节奏,才是我们共同的日常。 大家都知道,建公寓很贵。 但你知道吗?住在公寓里,其实运营成本也不便宜。 我们整栋楼卖得时候有许多打动人的卖点。 说是用了 “绿色电网”,不仅零排放,还能省电费。 可实际上,我的电费仍然是墨尔本平均水平, 每月150澳元。我怀疑屋顶上的太阳能板根本没起啥作用。 而每年8000澳元的物业费里,还包括2300澳元的维修基金。 另外我那位很懂行的邻居告诉我,我们现在热水的收费也过高。 之前还有住户因为热水供应商非法收取 “供应费” 而成功索赔。 这些都被我记在了 “找开发商交涉” 清单上。 三年了,我还天真地以为他们会帮忙(或者至少装作在帮忙)。 但这么久以来,开发商的拖延、反复无常和不一致的信息,确实令人难以信任。 误报的火警也时有发生,有些邻居干脆直接忽视警报声。 要不是可能危及生命,还真是有点黑色幽默。 这房子当初打着 “适应墨尔本气候、保持恒温” 的设计理念。 可实际上,风大的时候门缝会尖叫, 窗户虽然用了 “热隔断” 工艺,却常常结露。 所谓高能效评级,震也不过如此? 我之所以搬来这里,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宣传材料中描绘的 “社区氛围” 打动了。 而现实中也确实有过温馨时刻: 公区聚会、邻里互动、街头偶遇、互相帮忙… 住在一群体贴、有趣又有教养的人中间,真的令人愉快。 但这并不代表一切都会持续。 几位好邻居已经搬走了,新搬来的人似乎没那么想要认识彼此。 楼内活动次数也少了许多,热度在慢慢退去。 我怀疑,在墨尔本的新公寓里生活的人,很多人都和我有类似的 “伤痕”。 问题是: 这些伤痕——还有这些费用——会不会最终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哪怕你现在没这些烦恼,未来你的孩子、亲戚、朋友,多半也会碰上。 ![]() 根据预测,到2051年,维州需要增加160万套住房。 而截至2023年,全州的住房存量也不过270万套。 墨尔本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大城市之一, 这种 “摊大饼” 的扩张,不仅不环保,社会成本也高。 对买不起房的人来说,情况越来越绝望。 尽管如此,大多数维州人仍然偏爱独立住宅, 哪怕住在城市边缘也愿意承担隐藏成本。 而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公寓生活的确是 “性价比不足”, 远不如郊区那种可预测、可掌控的生活方式。 虽然我短期内仍会住在这间公寓里, 但老实说,别处的草,看上去真的更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