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澳洲同城网 综合新闻 查看内容

川普称欢迎中国学生,但很多人仍未等来签证(图)

发布者: admin| 来自: 凤凰周刊


◆近几个月来,特朗普政府一直在加强对国际学生的审查。 临近9月,美国高校陆续开学,很多中国留学生却始终未能拿到签证。 准备赴美就读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任文宇便是其中一员。今年5月,他原本有幸赶在美国暂停受理新的学生签证预约之前进行了面试。在北京的美国驻华大使馆,签证官简短问询后,他被告知需要进入“行政审查”,还要提交额外的社交媒体材料。 这不是他第一次经历“行政审查”,但这次的时间比预期中更加漫长。任文宇告诉《凤凰周刊》,由于迄今没能等来任何消息,自己早已身心俱疲,逐步发展到焦虑症状,“早上醒来会喘不过气、头疼、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不出门,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他只能靠自我心理建设慢慢调整,情况才有所好转。 但现实问题是,对于开学前迟迟没能拿到签证的学生,学校通常只能延迟一至两个学期入学,也就是次年的春季或秋季。“‘行政审查’的时长不可预测,如果时间过久,即便不被拒签也赶不上本学期入学,我恐怕只能放弃赴美留学。”任文宇无奈道。 今年以来,美国已撤销逾6000名国际学生签证,这是特朗普政府收紧学生签证审查程序的初步成果。被撤销的理由五花八门:有人因旧日酒驾被追究,有人因一起入室盗窃被定罪,还有人被指控“支持恐怖主义”。其中中国学生成为“重灾区”,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敏感科研领域的申请者,审查不仅涵盖了基本个人背景资料,更深入其社交媒体、政治观点乃至家庭背景。

◆美国已撤销逾6000名国际学生的签证。 面对外界关切,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25日在白宫信誓旦旦地说,将允许60万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并强调中国学生非常重要,“若没有他们,我们的大学系统会很快崩溃”。但他同时强调会“谨慎审查”入学资格,以确定谁能来美国学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27日回应称,“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了解。我们希望美方将特朗普总统欢迎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的表态落到实处,停止无端滋扰、盘查、遣返中国留学生,切实保障他们的正当合法权益。” “被拒签反而松了口气” 今年以来,美国政府对国际学生实施了一系列严苛的政策措施,包括从5月底开始暂停F-1、J-1和M-1等三类学生及访问学者签证的面试预约,要求所有申请者提交过去五年内的社交媒体账户,并重点筛查“反美”“反犹”“支持巴勒斯坦”等言论。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于5月22日取消了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者项目的认证,使其在2025-2026学年暂停招收国际学生,受影响学生达到约6800人,占全校总数的27%。此举不仅引发法律诉讼,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 随后在6月18日,美国国务院宣布恢复非移民签证的预约受理,但开启了更为严格的背景审查制度,所有申请人必须将社交媒体账户的隐私设置调整为“公开”,以便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申请人若拒绝配合或其社交媒体内容被视为“敌对”,可能导致签证被拒。 据悉,美国领事官员将重点审查申请人所发布的可能对美国政府、文化、制度等持有异见的帖文和信息,并对学生签证申请人的网络活动进行“详细备注”,同时“截图保存证据,以防相关内容被删改”。 该政策针对中国STEM专业学生的审查尤为严格,尤其是人工智能、半导体、航空航天、量子计算等敏感领域。很多学生签证直接被拒,或者陷入长时间的审查。签证政策骤变的这段时间,很多中国学生陷入焦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经历或进行求助。

◆特朗普政府曾试图让哈佛大学无法招收国际学生,此举后来被法院阻止。 8月下旬,原本应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的可可仍在江苏的家中等待签证,看到同届的一些同学已顺利抵校,让她陷入焦虑、沮丧。她在社交媒体上提到自己“一天到晚在这儿分析国际形势”,并担心自己或因签证被拒而耽误求学。 另一名留学生王勤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两次被拒的经历,坦言申请签证的处境如同“1949年加入国军”。王勤本科就读于国内某所211大学,硕士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原本拿到了美国某高校计算机科学博士项目的全奖。 6月5日,王勤在北京完成了首次面签,随即被要求补交材料,护照被收,在他递交了补充材料后,却在7月30日收到拒签通知,依据是《美国移民和国籍法》第214(b)条款。根据该条款,签证官无法被说服相信申请人无移民倾向且学习目的明确。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拒签原因。 首次的挫败并未让王勤止步,8月13日,他满怀期待在广州进行第二次面签。面试的过程出奇简短,签证官仅询问了他所申请的学校、选择该校的理由及硕士就读的学校。但最后,签证官还是递上了拒签信。 做了充足准备的杨小舟同样被一纸拒签信击碎梦想。杨小舟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3+1”项目,专业为非STEM的学前教育,护照为白本。她于5月13日在沈阳使馆首次申请F-1签证,当天恰逢中美在瑞士日内瓦进行关税谈判。她同样以第214(b)条款为由被拒签。 被拒签后,杨小舟陷入极大困惑和自我怀疑,质疑自身英语能力和中介培训。当看到同专业、同背景的同学顺利获签,更让她不解。尽管如此,她仍坚持补充材料,于6月6日再次申请,最终仍被拒签。二次被拒签后,她决定不再尝试,注销了学校账号,接受未能赴美的现实。 “这样的结局反倒让我松了口气。漫长的等待与焦灼终于画上句点,不必再在不确定性中反复煎熬。签证结果尘埃落定的那一刻,紧绷的神经像松开的琴弦,尽管带着酸涩,却也有了如释重负的释然。”杨小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更让我感到温暖的是,爸爸得知结果后,主动提出若我想去其他国家尝试,他会全力支持。” 很多留学生感慨,在风雨飘摇的时代,自己如同一粒沙,随时可能被碾轧。 任文宇的专业为机械工程与计算机工程交叉领域,在美国读硕士时他经历过40余天的“行政审查”,对于这次漫长等待仍预料不足。任文宇告诉《凤凰周刊》,目前距离面签已过去快100天了,签证状态仍毫无变化,他频频通过邮件提交催促请求,收到的却是冷冰冰的自动回复。学校因此建议他推迟到明年春季再入学。 在与其他同学交流时,他发现凡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在5月的面签后陷入漫长的“行政审查”。即便拿到签证,可能也只有一年有效期,这意味着未来在美身份的维持将面临不确定性。任文宇不禁对美国当下政策的潜在威胁心存忧虑,甚至开始思考是否应放弃这条布满荆棘的留学路。

◆根据美国国务院的数据,2023至2024学年,超过27.7万名中国学生在美国学校就读,较上一年减少了4%。 对于人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中途是否回国也成为难题。梁冰在美国攻读电子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他的学生签证于今年7月刚刚到期,由于担心回国后无法顺利返回美国,他一直没敢回国。 现因家人生重病,梁冰不得不回国探亲。他称自己有3至6个月的假期,若是以往,这段时间办理签证足够了,现在却充满未知。他因此在小红书发帖询问回国续签F-1签证的可行性。 在评论区,一位网友提到自己“等待了三个月了还没消息”,另一位机械工程专业的同学表示自己被“行政审查”了11周才拿到签证。也有人分享了成功的案例:一位数据分析专业的同学表示,自己提交续签一周后就收到了签证;还有同学续签时只用了两周时间就拿到了五年签。(实习生朱若晚对本文亦有贡献,其中受访的中国留学生均为化名)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

热门文章

最新评论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