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在澳洲的街头巷尾,你几乎不可能错过后挡风玻璃上装着百叶片的车。 无论是旅行车、轿车甚至掀背车,它们背上那层层叠叠的“遮阳板”,成为当年最标志性的改装潮流之一。 ![]() (图片来源:Drive) 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被称为“澳洲车后飘”(Aussie car-mullet)的配件突然从现实中消失了。 不论是新车目录、改装市场还是汽车文化里,它似乎一夜之间就蒸发了。 不过,近年开始陆续有人在经典老车上“复刻”这种装饰,这也引发思考:当年车窗百叶片究竟为何那么火,又是怎么悄无声息淡出我们的视野的? 其流行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极具“澳洲味”的故事。 什么是车窗百叶片(Louvres)? 简单说,车窗百叶片就是用在后挡风玻璃和后侧窗上的百叶结构,类似百叶窗的设计,既能遮阳挡热,又略带一丝神秘与“赛车感”外观。 这个词本身来源于中世纪,意指一种斜向排列的窗板结构,让空气和光线可以通过,但能遮挡直射阳光与雨水。 ![]() (图片来源:Drive) 在20世纪中期,这种设计逐渐被车主用于汽车后窗。不论是为了遮阳、减少热量传导,还是单纯为了帅气外观,不同品牌开始采用类似设计,尤其是在1960年代后期,随着汽车后窗逐渐倾斜,阳光照射范围变大,百叶片便成为实用与造型兼具的热门改装。 首批著名配备百叶窗的车型包括1965年初代Ford Mustang以及1966年Lamborghini Miura(其中Miura因为中置后置发动机,原本是为了散热)。 有人甚至认为,这种设计可追溯至早期Volkswagen Beetle尾部用于散热的风片,或者更早的1900年代初期汽车,有着马车设计元素的车体结构。 百叶片在澳洲的崛起:一个名叫Aunger的男人 在澳洲,百叶片最流行的时期,离不开一个名字:Kim Aunger。 这位来自阿德莱德的年轻人,原本从事塑料注模加工工作,1960年代注意到车迷们开始尝试把某些车的百叶片移植到自己车上,灵机一动,决定打造本地自产的款式。 ![]() (图片来源:Drive) Aunger自行设计并注册了外装百叶片的专利,成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品牌“Aunger Accessories”,从此成为澳洲汽车改装市场的重要人物。 他不仅涉足汽车配件,还投身赛车——他驾驶的Ford Falcon XW GTHO Phase II曾征战1970年Bathurst 500,旗下Ford Mustang也长期出现在70年代的房车赛事中,赞助商正是自己的品牌。 Aunger最出名的广告语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把世界最昂贵跑车的风格装进你的Fastback。” 他在广告中提到:“百叶窗并不是新发明,它们早已出现在像Lamborghini、Mustang Mach 1等欧洲高性能跑车上。现在,多亏了Aunger,你也能为自己的爱车注入这种顶级跑车的质感。” 作为澳洲汽车售后市场协会(AAAA)的创始成员之一,Aunger的努力不仅带动一个配件潮流,更奠定了本地改装文化的产业基础。 那么车窗百叶片到底去哪了? 这并不是一个因法律禁令或安全问题突然消亡的故事,答案其实更简单——汽车设计变了。 随着汽车外型日益流线化、极简化,原本的方正后窗设计已不再,那么笨重突兀的塑料百叶片自然也不再适配。 而且,过去为了遮挡阳光的需求,也早已被更现代、实用的车窗贴膜取代——它更美观、效果更好,也更便宜。 ![]() (图片来源:Drive) 1999年,Aunger品牌清盘;隔年,其资产被Car Craft收购,2017年又转手至CoolDrive公司名下。 尽管主流市场已不再生产,但老车车主和复古车迷对百叶片的热情仍未褪去,市场上可以看到不少人为Holden Commodore VF等较新的车型“私人订制”专属百叶片。 而像Ferrari、Lamborghini这样的一线超跑品牌,至今仍保留着百叶结构设计,作为向经典车型致敬的一种形式。 时代轮回,百叶片还会回来吗? 有句老话说得好:“潮流每20年轮回一次。”如今,连“魅力马桶盖”之称的mullet发型都强势回潮,车窗百叶片又为什么不能? CoolDrive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正积极寻找Aunger当年经典百叶片的原始模具,并相信一旦重新投产,会迎来庞大的复古市场需求。 谁说“车尾遮阳板”不能再次成为潮流?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经典的“澳洲style”会重新开进大家的生活中,带着阳光,也带着致敬过去热血年华的那份执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