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澳洲同城网 澳洲新闻 查看内容

澳洲人注意!你常买的这些商品,都在 “偷工减料” !

发布者: admin| 来自: 微生活

咱们都被骗了

你有多久没认真看一眼超市麦片棒的成分表了?

如果你最近有留意,可能会发现一些 “悄悄的变化” 。

以Carman’s出品的Apple Pie Aussie Oat Bars(苹果派风味澳洲燕麦棒)为例:

产品中的燕麦含量,从原本的55%,降到了45%。

也就是说,燕麦比例减少了大约18%。

新的配方中加入了“膨化米”,

品牌方称这项调整是有意为之,并表示这样改进了产品的口感。


而对于Chris’品牌的Chickpea and Roasted Garlic Hommus(鹰嘴豆烤蒜泥),变化背后的原因就没那么明确了。

鹰嘴豆的比例从原本的71%,降到了59%,下降幅度为17%。

面对媒体询问,品牌方面拒绝评论为何作出这一改动。


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

澳媒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调查了Woolworths官网上约11,000款食品,

并聚焦于15个月内主要原材料(如草莓酱中的草莓、麦片中的燕麦)的比例变化,

筛选出其中47款在标签上明确标示主要成分比例减少的产品。

受影响的品类广泛,涵盖:

冰淇淋、肉类、蘸酱、果酱、麦片和即食餐食等。

一些品牌被多次点名,但具体是什么成分取代了减少的原料,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清楚。

有的厂商声称是为了改善口味,有的则坦言是受供应链成本上涨影响,为了保持售价不得不调整配方。

比如:

St Dalfour果酱中,覆盆子成分减少了。


Connoisseur冰淇淋的奶油比例下降21%到28%不等。

Chris’ Dips的Cheese & Chive口味蘸酱中,

奶油奶酪从60%暴跌至26%,减少近57%。新的主成分变成了酸奶。

但因不是 “主要特征成分” ,酸奶所占比例在标签上没有披露。


而对于这些 “偷工减料” 的现象,媒体开发了一个新词:“Skimpflation”(偷工减料式通胀)。

这是 “Shrinkflation”(缩水式通胀)的衍生概念。

后者指的是产品份量变少、价格不变,

而 “Skimpflation” 指的则是原材料缩水或被替换,但产品分量和价格看似未变。

澳洲食品标签受到监管要求:

必须按重量顺序列出配料,并标示 “主要特征成分” 的百分比。

也就是说,一款声称含 “燕麦” 的麦片棒,必须明确写出燕麦所占的比例。

这项调查的数据由数据科学家Adam Williamson收集,

他通过开发浏览器插件 “Price Check Guy” 追踪Woolworths和Coles的产品信息。

他表示:

很多人会留言说,这款产品好像变了,

于是我开始关注产品的成分表和比例变化。”

调查时间涵盖2024年4月1日到2025年7月1日,

不过由于技术限制,Coles的数据没有被纳入。

尽管如此,大部分涉及的产品在Coles、IGA等超市也有销售。


一些厂商表示其实并未减少成分,而是标签更新导致的误解。

比如Goodman Fielder称:

Helga’s无麸质全麦面包中的 “全麦米粉” 比例没变,只是根据新的营养标签标准做了换算。

Pepsico则表示:

Obela鹰嘴豆泥中鹰嘴豆从71%降至68%是 “标签错误” ,发现后已纠正。

但也有不少产品确实减少了主要成分,比如:

Abbott’s面包中的全麦面粉;

Woolworths Macro香肠中的牛肉;

Arnott’s Kingston饼干中的复合巧克力;

Continental卡邦尼意面中的面条。


新配方中具体添加了哪些替代成分,大多数厂商未详细说明。

有时从成分表排序的变化可以看出端倪:

像是原来排第三的 “调味酱” 如今排第二,或原料名称被合并或换词,使消费者更难发现变动。

部分添加剂成为替代品,如:

Connoisseur冰淇淋和Woolworths金枪鱼中添加了412号植物胶(瓜尔胶);

Continental产品和Australian Organic Food Co的汤中加入了麦芽糊精(maltodextrin)。

虽然这些添加剂来源天然,但专家提醒:

这仍属于 “超加工” 食品的范畴。

来自George Institute的研究员Damian Maganja指出:

这些成分虽然单独评估是安全的,

但长期、多种添加剂组合的影响仍缺乏足够研究,

而这正是导致慢性病上升的潜在因素之一。

更令人关注的是:

这些变化并不需要主动告知消费者。

除了极小一行的 “新配方”、“新升级” 字样外,包装并无明显提示。


澳洲国立大学市场营销讲师Andrew Hughes称:

这种做法 “有些险恶”,

如果你察觉不到变化,那说明它刚好落在你 “感觉不到的体验阈值以内”,

而这就是商家要的效果。

不少专家已经针对这种情况呼吁监管升级。

目前澳洲针对 “Shrinkflation” 已有行动,

比如计划更新单位定价规则,让每克/每毫升价格更透明。

但 “Skimpflation” 并未被纳入审查范围。

悉尼大学零售专家Lisa Asher认为:

这是一项有待填补的监管空白。

在配方变更时,消费者有权知情。

哪怕成分没变,但比例有调整,也应该有更高的透明度。

澳洲消费者权益组织CHOICE虽未追踪成分变化,

但正在推动更清晰的价格和标签规则,并鼓励消费者主动举报类似 “Skimpflation” 的情况。

就像Adam Williamson说的:

有时候产品的主成分比例增加也可能是好事,

但我们需要知道实情,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

热门文章

最新评论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