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项调查显示,在澳洲求职者中,在简历上撒谎的现象非常普遍。对于那些从未被揭穿的申请人来说,这种行为确实带来了明显的好处。
然而,夸大甚至伪造简历也可能招致高额罚款,甚至面临牢狱之灾。一位悉尼律师向七号台透露,相关违法行为的最高刑期可达十年。
在最近两项分别针对约1000名澳洲人的调查中,其中一项调查发现有33%的人承认曾在简历上撒谎,另一项调查则显示这一比例高达42%。
(图片来源:七号台)
后一项调查由StandOut Resume开展,该调查还发现,那些简历造假的人平均年薪比诚实求职者多出1.5万澳元;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欺瞒行为从未被发现过。
Astor Legal首席律师Avinash Singh指出,有24.2%的澳人承认自己曾在简历中捏造可能构成刑事犯罪的内容。
Singh对七号台表示:“如果你在简历中撒谎,您可能构成‘通过欺诈手段不诚实获取利益’的罪名。”
他补充称,该罪行的最高刑罚可判十年监禁。
“近年来确实有多起这样的案例,造假人员被判有罪,甚至因此入狱,罪名包括虚构自己拥有并不存在的学历或专业资格,这些案例中,既有警员,也有校长。”
此外,不诚实的员工也可能因他们在工作中撒谎而获得的工资而被起诉。
Singh表示:“一旦被发现,雇主可向警方报案。如果该雇员是因虚假简历而被企业或政府机构录用,当事雇主有权起诉并追回已支付的薪酬。”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网络)
常见的虚假内容及造假人群
某些简历谎言可能直接触犯法律。根据Tapt的研究,最常引发刑事指控的谎言,是伪造学历或虚构曾就读的学校或大学。分别有2.8%与1.1%的澳人承认他们编造了这类信息。
最常见的“创意加工”则是调整工作时间,有10.1%的受访者承认曾谎报自己在某份工作上的起止时间。
其次是捏造曾担任的职位,占比6.1%;3.9%的求职者承认曾隐瞒或谎称职业空窗期。
还有2.6%的申请人夸大了自身的工作成果或业绩;2.5%的人会在与前雇主相关的问题上撒谎;提供伪造推荐人的比例为2.2%;2%谎称从事过志愿工作;1.1%谎称自己上过某学校或某大学;1.1%捏造整个职位经历;0.8%隐瞒犯罪记录。
从性别来看,男性更容易在简历中撒谎,Tapt数据显示,34.9%的男性承认有所“润色”,相比之下女性为31.2%。
年龄方面,在所有年龄段中,25岁至34岁的应聘者是最容易撒谎的人群,超过四成人承认曾在简历中做假。
Tapt的报告指出:“这或许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有关,特别是在入门岗位和底层职位上,年轻人面临极大压力,因此不惜以‘包装自己’的方式争取机会。”
图文无关(图片来源:网络)
被揭穿的“专业人士”
Neil Lennie曾是墨尔本一所学校的校长,伪造履历长达二十余年,直到2014年才东窗事发。
他伪造未曾获得的各种学历,甚至在1976年至2000年间,借用自己父亲的合法教师注册信息来进行教学。他先后在Mount Scopus Memorial College、Haileybury College与Overnewton Anglican Community College任教,并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间,在Caulfield Grammar School担任过六年的校长。
尽管实际上他并无学历背景,但却受到许多学生的爱戴,包括Doherty研究所的首任主任、著名免疫学家Sharon Lewin AO都称他为“最杰出的老师之一”。
Lennie最终被维州教育学院罚款8000澳元,并移交警方处理。他在维州中级法院认罪,承认了四项以欺诈获取经济利益的罪名,非法所得达843,567澳元。
法院最终判处其三个月监禁,并处以十二个月社区矫正令。
另一名被揭发的是前西澳政客、警察Barry Urban,他于2024年在工作场所遭人殴打身亡,生前曾因学历造假而入狱一年半。
早在2001年,Urban便以虚假的学历申请加入西澳警方,虽首次未获成功,但四年后再次申请时被录用,一直在警队服务至2012年并辞职。
他在2007年的快速晋升申请中,还虚构自己曾被外派参与调查波斯尼亚战争罪的国际行动小组,并佩戴了自称获颁的假勋章。
他共被控21项罪名,最终承认其中七项,其余14项被撤销。法院判处其三年监禁,需服刑至少18个月方能申请假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