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0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第一花园路上最美的家,像住进森林(组图)

[复制链接]

33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39989
帖子
339990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4-23 06:3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新华路,是上海人心目中的“第一花园路”, 2023年,建筑师沈禾开始设计并改造, 这条路上的一栋建于90年代的联排别墅, 8个月后, 这座4层的花园住宅焕然一新。


新华路的家,一座“城市树屋” 半地下室的餐厅,可直接步入花园; 书房隐藏在5米挑高的客厅里, 窗外便是梧桐树与熙攘的上海街道; 顶层的主卧似秘境花园…… 整个家没有一扇明确的“门”, 上上下下,像进入园林洄游。 这也是沈禾设计的初衷: 希望打造一个自己和家人的花园、园林。


家中随处可见的藏品,宛如一个小画廊 从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 沈禾选择上海作为设计与家的起点…… 经过市中心的多次搬家, 家中的大部分物件—— 古董家具、画作、设计手稿与模型、书与老唱片…… 跟着主人兜兜转转, 最后落定新华路的家中。


沈禾与韻如在家中 4月初的上海春日将至, 一条在新华路拜访了沈禾与家人的 这座可游、可停、可赏的家宅。 自述:沈 禾 编辑:夏 尔 责编:陈子文


上海新华路是一条百年街区,附近梧桐众多,早春之际绿芽萌生,只是依旧还残留着冬日的萧瑟。而这个家,却仿佛已经藏在了茂密的森林里。 这座4层的联排式住宅建于90年代,经过30年喧嚣,已稍显过时甚至破败。在建筑师大胆而又克制的改造之后,焕发出全新的面貌。


一层,客厅区域


书房,书架贴墙连绵,中间被障子隔开


半地下室与花园 客厅、书房、客房、主卧,一层层向上生长,沿楼梯转入地下,还藏着一座地中海风格的花园餐厅。 谈起这栋房子的设计,沈禾说他最想做的,是给自己和家人盖一座“园林”:“对中国人来讲,以前文人、知识分子,会按自己的样式打造园林,这是我特别羡慕的一种状态。”
沿玄关步入客厅 步入玄关,首先迎面而来的是5米层高的厅,这是原先建筑就有的一个特色,如今也成了整座房子最大的空间。 正中央,是空间的承重柱,如今被改造成了壁炉的烟囱,围绕着客厅的牛油果色沙发,蜿蜒曲折,在房屋中画出了一条生动的轨迹。 视线的终点,落地窗边站着一座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旋转楼梯,将视线引向室外。





书房,藏在夹层之中 而5米的挑高,足以分出一个新的空间——书房,就藏在了客厅往上的“半层”里。 从皮封面的《堂吉诃德》到各国语言版本《走向新建筑》,再到50年代印刷的《丁丁历险记》,浅木色的书架携着数百本宝贝图书贴墙而立,指向一端的工作台,这里是沈禾居家办公的地方。 另一端,则是一间和式风格的隔间,中间被一条障子划开,可分可合。生于福建的韻如坐在榻榻米上,就能以茶会友。
既是书房,也是木屋 这片区域,是整个建筑几何的中心,顶上倾斜的木质屋顶,贯穿了整个书房和客厅,从南到北把整个建筑包裹。抬头远望,还能看到围墙外的梧桐树荫,“有一种木屋的感觉。”沈禾兴奋地说。 “螺杆式电梯偏在书房的一侧,我的要求是不能被看见,但要用的时候很方便,能够快速解决上下交通。”


儿童活动室,充满了活泼的气氛,窗外梧桐掩映 向上到二楼,客卧的一侧是儿童游戏室。明黄色的家具,黑色木地板的天然纹路,保持了职业性“克制的变化”。 天气晴朗的时候,把门全部打开,室外的露台、街边梧桐探进来的枝头,和室内完全连成一体,非常惬意。


主卧,“屋子的树冠” 而顶楼的主人空间,去掉了所有南北向的非承重结构,阳光和树荫在这里交汇。 “壁纸、窗帘、墙上的涂料,都是绿色系,就像身处一个树屋。”
回字型的主卧布局,四通八达 你还可以在这个“树屋”里洄游,通过几个隐藏式的转门,睡眠区、盥洗区、衣帽间,再加上电梯,构成了一个“回”字的布局。从任何一条路径穿入,都别有洞天。
利用家中的楼梯间,男女主任打造了一座垂直画廊 再从楼梯往下走,新加的顶部天窗、改造过后的侧墙长窗,还有将扶手结合展示功能结合起来的垂直屏风,使原本单调的楼梯间“格局打开”:墙上挂着主人多年来收集的油画、版画和建筑师手稿,整个楼道在光线的漫反射的晕染下,形成了一个中西古今融合的“垂直画廊”。 而在沈禾眼里,上海这座城市本身的气质就已经融汇了中西。
充满热闹气息的半地下室与花园 而房子的设计灵感,同样也受到了纽约和伦敦联排住宅(Townhouse)的启发:楼梯一路下到最底层,就是半地下室和花园,“整个房子最热闹、最接地气,也是‘最能够留得住欢乐的地方’。” 这里坐落着厨房与餐厅,中间被一座岛台隔开。朋友们来,会在这边聚会,做好吃的,享用美食、美酒,放声歌唱。





贯穿室内外手工陶砖的材质,让人想起欧洲南部和南洋的风格。太太韻如是厦门人,也许是向亚欧大陆两端的海洋同时致敬。 从餐厅直接步入庭院,两人在这打理着一个浪漫的小花园:柠檬树、橄榄树、紫藤……搭配的是流水和鲜花。
推开暗门,就能重新穿回玄关 地下室再往上,在通道的尽头,一道暗门让人又非常惊讶,就回到了门厅。 类似的园林式“洄游”,贯穿整个四层空间。 整栋房子里都找不到门,取而代之,沈禾用障子、移门、屏风来设立边界。在开与合之间,让边界的封闭与畅通无缝衔接。
因为在他看来,门给人的感觉是一个通道,只有两种状态:开和关,但生活并非如此。他说,“我和我太太、孩子,和我的猫,我们需要连通,也需要交流。” 改造后的新华路住宅,最终成品好像超越了人工的巧思——地下室与花园,点缀着阳光与土地的橙黄,再穿过黑褐为主色调的客厅,向上来到居住区域,满目所及又被明媚与翠绿填满,好似一顶繁茂的树冠。 想“造园”的沈禾,却在不经意间,把这座私宅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上海的土壤中长出。 以下是沈禾的自述:


我本身是建筑师,我以前设计酒店、豪宅,都是围绕怎么把城市好的一面融入到别人的生活。2022年之后,回过头来想,自己去怎么对待自己的生活。 那时候刚刚疫情结束,我就进入了一种很原始的建筑师的状态:边设计、边改图、边指挥工人,我们叫Design-build。以前我做的都是很大体量的项目,这个不大的房子,反而花费了更多的精力,有点像手艺人。





沈禾多年的藏品,遍及家中的各个空间 房子里有一些藏品,但我并不算是一个艺术藏家,家中的大部分东西,都是跟着我和家人搬过很多次家的。 其中有很旧的东西,也有当代的;有中国的,也有日本的、欧洲的、美国的;有自己的设计手稿,也有父亲的油画;还有唱片,旧的海报……没有什么禁忌,都可以。


来自荷兰的19世纪楼梯 客厅里的古董楼梯,大约是出自荷兰的教堂,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时七八个工人一起,才把它搬进来。特意放在这里,其实也是我追求的,这样可以在一个空间里面,模糊室内室外的边界。


客厅中的油画出自曲丰国,能看出光与影中的上海 最大的这幅画,是曲丰国老师的,我找了很久。它非常上海,在这里面可以看到灯光、看到道路、看到梧桐树。
沙发,来自丹麦Cloverleaf,宛如一座“游乐场” 这座沙发其实不那么居家,因为它连绵起伏,你都没有办法把它靠着墙放,只能在中间。更像是一个艺术品、一个展品。但我特别喜欢它,因为它也像是花园里的一个长椅,或者孩子的游乐场,可以在上面爬着打闹。 就像之前看过村上春树说的一句:挑沙发跟挑汽车不一样,汽车是以价格来标明等级的,但沙发跟价格无关,它只关乎合适不合适,或者反映自己的状态。


餐厅的椅子收藏,每一件样式都各不相同 地下室,所有的椅子都是我以前在不同时间去收的,最旧的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从木质,到藤,到皮具和不锈钢,好像能看到整个20世纪家具的发展。


南瓜柜,其上便是天光 餐边柜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柜子,很多人叫它南瓜柜,也是在上海的古董店买的,应该是20世纪初意大利的工艺,用了橡木的拼花接,其实非常少见。 当时在做设计的时候,特意在这里做了一个天窗,阳光洒下来,可以把柜子上的木质曲线勾画得非常丰富,它一直是我家聚会的一个焦点。 它们就像布景一样,把整个家变成了一个展览,也超越了艺术、家具和风格的界限。
关于丁丁的收藏,在沈禾的家中随处可见 《丁丁历险记》是对于我很有意义的,从小启发了我探索世界的好奇。我自己也是上海丁丁协会的会员,很多收藏,比如丁丁的漫画、海报,还有原作者埃尔热的照片,都是我旅途中从世界的各个地方淘来。居然有很多朋友觉得,埃尔热也和我的爷爷有点像。 它们都是我们生活和回忆里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家猫一样,永远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一些地方去待着。


其实过去的几年、十几年,我搬了不少次家,在上海的很多地方都住过。所以我们还开玩笑说,就好像“在城市里漂流”一样。 之前我给爸妈设计过一间房子,就在上海的衡山路上。它有7扇窗,一字排开特别漂亮,外面就是梧桐树。从街上就能看到家里的吊灯,可以看到书桌,可以看到书柜,还有屋子里面的人影。好像一种“观察与被观察”的状态。


新华路的家,好像在城市里“漂流” 2022年的4月,我们也住在那里面,当时觉得它就像一艘船一样,在一片绿色的城市海洋里漂流。你可以选择不被打扰,也可以选择走到窗口,去看看城市里在发生的、或者想象将要发生的事件。同时,人家在外面也可以看到你。 我认为2022年会影响很多人的想法,包括我和家人,我们希望生活状态更接地,有小小的花园,能够在一个地方生长。 新华路的家,对我们而言,就像是一个自在、松弛的空间。
平时如果没有工作的话,我宁可在家待一整天。早上会在院子里,基本上什么都不干,就给自己一些留白的时间。这就是我希望的状态,一种生活与自然、与城市的连通和交流。 比如现在书房里的工作台,坐在这里,就可以看到所有的花园,看到南向的院子透进来的绿树、鲜花,还可以看到远处隐约的行人。


空间与城市的区隔,在沈禾的家中并非“泾渭分明” 在每一层,很多的窗户外面,我也都设计了花坛,做一些柔性的遮挡。当孩子小的时候,她没有那么高,看到的满眼其实是鲜花和树荫。 住在这里,每个空间都有所不同,每天能体会到不同的感觉。但另外一方面,它又是整体的,反映出我和家人的生活趣味和经历。


沈禾与韻如的家,是两人生活趣味的叠加 小时候看王安忆写的《长恨歌》,你就知道上海的花园住宅,太太在哪里打麻将,小姐在哪里,客堂间和亭子间又在哪里,它实际上是一种生活的叠加。 我觉得现在的上海,还有这样的土壤。 最近一次旅行,我们去了京都,住在了一个老的町屋里面。它很像上海的房子,也有前院和后院,在一个小的空间里面做出了很好的一种状态。
因为我自己之前也在一些大的城市居住过,我觉得最吸引我的一种城市文明,就在于每一个个体对于生活空间的态度,以及你是否用心去维护它。 在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后,我们会在不同的镜子里重新看到自己。就像这座房子,最后得到的也像是一个花园,待在里面,可游、可停、可赏。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