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澳大利亚联邦大选提前投票的人数突破纪录,我刚刚投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张自由选票。
小时候在中国长大,我的母亲常常梦想有一天我能生活在一个真正的民主国家。 (Supplied: Bang Xiao)
对大多数澳大利亚人来说,投票是一种稀松平常的公民责任,伴随着“民主香肠”的香味、选民的长队,还有关于哪个政党更能“搞定”经济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
对我来说,这一刻承载着记忆中沉重的一面,那是得来不易的自由。
在我16岁那年,我在中国的一所高中里第一次“投票”。那天,学校突然通知全体师生去体育馆集合。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为了选举区共青团代表——这是通往共产党员身份的一个途径。
当时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得:舞台上挂满红布和旗帜,天花板垂下三条红色横幅,每条上面印着一个名字。
横幅的下方摆着三个大红色的投票箱。
没有竞选演讲,没有政策介绍,也没有提问的机会。
我站在班级的方阵中,试图搞清楚这几位候选人是谁。就在这时,一位老师在我们班级队伍中穿梭,低声提醒我们:“投第二个。”
于是我照做了。大家都照做了。
我心想:既然结果早已内定,何必再走这个过场?
我们的课本上写说,中国实行民主。但我们却身处一场离奇的表演,选举权只是一种幻象,不服从命令是几乎不可能的。
那天晚上,我把自己的困惑告诉了母亲。
“欢迎来到现实。有一天你会看到澳大利亚或美国的选票是什么样的,”她笑着说。
但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明白,“宣传中的民主”和“生活中的民主”之间有怎样的区别。
在我入籍的那天,Wills选区工党众议员彼得·卡利尔(Peter Khalil)亲手将公民证书发给每一位新澳大利亚人。 (Supplied: Bang Xiao)
民主并不完美
投票的过程简单得几乎让人忘记了它的重要性,几分钟就搞定了。
我走进提前投票中心,出示身份证明,领到选票,安静地填好每一项,当时才知道连身份证明都不需要出示。
在墨尔本Wills选区这个普通的社区投票站,我意识到,平日司空见惯的普通场所摇身一变成为了意义重大的地点让选民参与民主。
我所在的选区里,选民对政客普遍抱持着怀疑态度,对政治的信任度并不高。
尽管嘈杂与不完美并存,选举中仍有一样东西值得珍惜:真正的选举权。
大选ABC:澳洲选票长什么样?如何正确填写?(ABC中文: Kai Feng)
我在中国的家人对这一切充满好奇。
“你投的是哪个总统候选人?”父亲急切地问。
我解释说,澳大利亚并没有总统制,选民并不直接投票选总理,而是选出地方议员,由他们组成议会并生成领导人。
他听了很惊讶:“我以为跟美国差不多。澳大利亚人都知道这点吗?”
我笑了笑说:不一定人人都清楚,但民主在这里就像空气一样——自然到人们有时会忘了它的存在。
在澳大利亚,民主是一种悄然的现实——即使看不见,也始终存在;即使被忽视,也依然重要。
而在中国,民主只存在于政治课本的章节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的关税战,引发了人们对民主与政治制度更广泛的思考。 (Reuters)
父亲把美国当前的政治混乱视为民主危机的象征。
但与此同时,当我告诉他加入澳大利亚国籍意味着我必须放弃中国国籍时,他依然全力支持我的决定。
这并不矛盾。它反映了许多中国人共有的一种现实观: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这个世界很少有什么可以是非黑即白。
在澳大利亚,也有一些人开始质疑民主是否还“有效”。
中美贸易战掀起的波澜让这种讨论愈发激烈,它不是只在华人社区发生,而是在全世界。
这场新的激辩随着唐纳德·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而愈演愈烈:民主是否太过混乱?中国的政治模式是否更稳定、更高效?
还有人进一步指出,美国正在经历自己的“文化大革命”——社会愈发分裂,政治暴力频发,公众对体制的信任度不断流失。
有时候,人们很容易把两种制度作比较。
民主制度确实可能看起来混乱。民主制度可能无法促成直截了当的结果。甚至有时候,民主制度让人觉得已经失灵。
但当我站在那个投票间,我清楚地意识到:当你真正体验过威权体制后,你会明白,这种比较并不成立。
你无法将一个用强权任命领导人的体制与一个靠选票实现政权更迭的制度相提并论。
你也无法将一个不允许人民真正发声的体制与一个每一张选票都有分量的制度混为一谈。
民主从来不是完美的。但民主的意义也不在于它是否完美。
它在于参与的权利。
在于公民有权利质疑、有权利选择,以及有权利发声。
2007年,我以国际留学生的身份来到澳大利亚。直到2023年,我才终于踏上了成为澳大利亚公民的旅程。 (Supplied)
AI正在改变新公民参与民主
像我这样的“新澳大利亚人”——尤其是来自与澳洲政治制度完全不同国家的移民——在选举中常被视为“不可预测的人群”。
过去,我们常被认为是政治参与度低,或者容易受语言与文化障碍影响的选民。
但2025年联邦大选展现出了一个更加复杂的现实。
如今,许多新移民通往全面政治参与的道路,比过去少了很多障碍。
并不是所有新公民都能像我一样,有机会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多次选举。
对不少人来说,选票上的项目仍然会让人感到不安和迷茫。
长长的候选人名单、复杂的填写说明,还有那些常常用空泛口号代替明确政策的政治宣传。这对于母语非英语的选民来说,真正理解各党派和候选人的政策和立场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但这一次,有些事情不一样了:人工智能正在发挥作用。
从中文投票指南,到AI翻译工具,再到微信和小红书上的竞选内容,AI正帮助来自移民背景的选民用自己的语言获取信息。
移民社区的政治观点和其他社区一样多元和充满活力。
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早已摆脱了父母在政治立场上的惯性,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参与澳大利亚政治。
虽然技术也有它的阴暗面,但它不仅让投票变得更容易,而且正在打破语言壁垒,让选民更加了解选情,让投下的每一票都更有力量。
我的第一票也有意外插曲“亲中”达顿寻求赢回关键选民的背后
我原本非常期待自己的第一次投票经历。
作为记者,我也希望能记录下这一时刻,分享给那些和我一样、正在奔向民主生活的人。
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所愿。
当我抵达Brunswick的提前投票中心,准备拍摄自己的投票经历时,一名志愿者上前制止并提出不想出镜。
这本是合理的要求,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出乎我的意料。
这位女士要求查看我的记者证。可当我出示ABC的媒体证件后,她却不屑地说,她也可以自己做一个类似的卡片。
然后她大声斥责我必须离开,否则就要报警。
我当即停止拍摄,随即前去寻找澳大利亚选举委员会(AEC)现场的负责人。那名工作人员了解我事先的预约,并出面向那位女士解释情况。
但那位女士不但拒绝接受解释,还对我说“走开”。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不受信任——无论是作为一名选民,还是作为一名记者。
不过我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
几位正在排队的选民朝我微笑示意,祝贺我第一次投票。
这些善意的举动让我感动。
因为民主,不只是投票。
对我这样来自少数族裔背景的人来说,民主也意味着被看见,被接纳为公共生活的一员。
在中国和澳大利亚,我的第一次投票经历都有些出乎意料。我都在场,却都没有被真正看见。
当我把选票投入票箱时,我又想起了20年前那个场景——我站在三面红色的大横幅下,满脑疑惑,却只能顺从地投下那一票。
至少这一次,没有人指挥我该怎么做。
没有预设的结果。没有恐惧。只有一个真实的选择。
投票不会让一个国家变得完美,但它意味着改变的可能性。
它让希望变得真实。
而对像我这样的新澳大利亚人来说,选票是最安宁也最有力的证明——尽管民主不完美、有时让人沮丧,甚至嘈杂混乱,但它依然值得我们去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