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妈妈的记忆里
老师喊一声“男生站起来”“女生排队”
是再正常不过的课堂日常
但如今,在澳洲的新课堂上
这些话却被贴上了“不够包容”的标签
从“先夸四次再批评”
到现在的“史诗级人类”新称呼
教育改革正一步步走向某种离奇的边界
而一线教师们的质疑与无奈
也正在悄悄发出声音
当教学现场越来越像“道德秀场”
真正的教育是否正在被抛在脑后?
老师们被要求这样称呼学生
NO.01
近日,一份刊登在新州教师联合会季刊中的课堂用语建议引发了全澳教育圈的强烈反响。
这份文章本意是为了推广“更具包容性”的教学语言,但其中的建议却令不少教师直呼“荒唐”甚至“羞耻”。
文章开篇便提出: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避免使用诸如“boys and girls”(男孩女孩)或“guys”(同学们)这样的性别化、非中性称谓。
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让人一头雾水的新提议——例如:
“史诗级人类”(epic humans)
“未来领袖”(future leaders)
“变革思想家”(changemakers)
“明日之星”(stars of tomorrow)
“超棒人类”(awesome humans)
文章称,使用这些积极、中性且充满激励色彩的语言,能营造“更尊重与包容的课堂氛围”,并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身份认同”。
不仅要改称呼,还要“强行封号”——专业头衔也来了~这份提议并未止步于称谓调整。为了让学生“从小建立职业归属感”,教师还被建议根据学科内容,用各种“职业身份”来称呼学生。
比如:
学艺术的叫“艺术家”
上历史课的是“历史学家”
做实验的则是“科学家”
体育课上是“运动员”
数学课是“数学家”
剧本创作是“剧作家”
连普通课堂学生,也统称为“学者”(scholars)
一位教师无奈吐槽:“难道连九年级木工课的学生都要被叫‘学者’?我们已经搞不清是来教学还是来演讲激励大会了。”
不是教育,是表演
NO.02
新规一出,教师群体中迅速炸开了锅。不少一线老师匿名在社交平台发声,表达自己的困惑和愤怒。
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直言:
“我的学生中有孩子连穿衣、如厕都需要反复指导。而我却被告知要称他们为‘史诗级人类’?这不是鼓励,这是侮辱我们专业判断。”
另一位中学教师表示:
“现在动不动就要求我们改用什么术语、避免什么词汇,但试问,有多少孩子连基本的阅读理解和数学能力都没掌握?是不是该先把基础搞扎实,再来谈包容?”
还有老师讽刺道:
“如果我真的在班里说‘你们是我最棒的未来领袖’,孩子们第一反应可能是——‘老师今天吃错药了’。”
公共事务研究所的Colleen Harkin一针见血地指出:
“这根本不是教学指导,而是一场道德表演。作为前教育者我很清楚,如果你在真实课堂上使用‘史诗级人类’这类用词,学生只会用白眼把你轰出教室。”
她进一步批评道:当前澳洲基础教育质量持续下滑,学生的读写算核心能力不断下降,学校却一再沉迷于“觉醒政治”和形式主义。
“当现实是大量学生拼写不过关、数学成绩国际倒数,我们却要求老师花时间琢磨怎么称呼孩子才‘正确’——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对孩子的误导。”
诚然,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用温和、鼓励的语言去沟通、引导。但这种“强行激励”“全员封神”的用语方式,却正在模糊教育的边界。
当一个孩子还未学会谦逊,却被称为“思想家”;当一群正在成长的学生被当作“未来领袖”来呼唤——是否忽略了他们更需要打好基础、经历锻炼的现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包容为名的极端用词改革,正在悄悄排挤掉真正的教学重点,甚至使教师陷入道德绑架与话语焦虑中。
辣妈结语
一位妈妈在群里说得很扎心:
“我不在意老师是怎么称呼我儿子的
我更希望他能在学校好好学会
怎么读懂一篇短文、写出完整的句子
别天天回来背口号。”
教育可以很温暖
但前提是它要真实、有根有据
而不是让孩子生活
在虚假的“史诗梦境”中
如果一个社会
连基本常识都要被“政治正确”取代
那孩子们的未来
可能真的不再史诗,而只是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