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为给大家更好的使用体验,同城网今日将系统升级,页面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状态,由此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
升级时间:2016-7-24 11:00 -- 2016-7-24 15:00

澳洲同城网

查看: 168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澳洲大学“中文课堂”引争议,当留学变“内卷出口”,是该暗爽还是反思?

[复制链接]

34万

主题

19

金豆

25万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性别
保密
积分
256690
金豆
19
鲜花
0
主题
349173
帖子
349174
注册时间
2019-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INNA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以为我是在澳大利亚留学,结果却像是转学到了中国。




(Source: news.com.au)

这句话出自一位名叫Harry的澳洲本地学生。他是墨尔本大学经济学课程辅导班中唯一的白人学生,而这个课堂,竟然几乎完全被中文“接管”。不只是学生在用中文讨论问题,连授课的导师也直接用中文回应提问。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Harry感到自己成了一个“透明人”。




Harry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说:

他们从不尝试用英文解释,只用中文交流。我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为听不懂中文,也无法参与课堂互动,他最终选择了退选这门课程。这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在一个本应使用英语的课堂上,他变成了“语言上的少数群体”。

(Harry内心os:那我走?)

有人吐槽:“我们到底是在追求国际化,还是在复制一个‘海外中国班’?”

当“世界名校”变成“中文班”

墨尔本大学是澳大利亚最负盛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顶尖大学。它的招牌之一正是其“国际化”。来自全球的学生汇聚一堂,共享资源,跨文化交流。

然而,Harry所经历的那堂经济学入门课却是:全班20人,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

在他眼里,那堂课早已失去了原本“用英语教学”的基本设定。课堂上,同学们习惯用中文提问,导师也顺理成章地用中文回答。没有人尝试翻译或解释,也没有人为这种语言排他性感到不妥。




在这种氛围下,Harry变得越来越沉默,最终只能退出课程。

墨尔本大学事后回应称,英语依然是学校官方教学语言,已着手调查此事。但类似的情况,早已不是孤例。许多在澳洲就读的学生表示,这种“中文课堂”的现象其实相当普遍。

语言生态的改变,早已悄然发生

过去十年,中国留学生人数在澳洲迅速攀升,已经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国际生来源。

据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在澳洲注册的中国留学生已超过12万人,占国际学生总数的近三成。尤其是在像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这样的名校中,本科新生中中国学生的比例甚至高达40%以上。




(Sourc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截至2025年4月,共有794,113名国际学生入学,比2024 年入学人数增加2%(比 2019 年增加 18%)。

57%的国际学生来自以下五个学生来源国:

中国(23%)

印度(17%)

尼泊尔(8%)

越南(5%)

菲律宾(4%)

高等教育中最受欢迎的教育领域是管理和商业,其次是信息技术,而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最受欢迎的教育领域是管理和商业,其次是食品、酒店和个人服务。有些专业,“班上一大半是中国人”的情况已司空见惯。自然地,当讲中文的人成为绝对多数时,课堂的语言氛围也开始悄然改变。

有留子也吐槽“班上学生全是中国人,点名的时候全是中文名,算是给白人老师反向输出了。”




其实不只是澳洲,现在很多“水课”“水项目”何尝不是呢?老师点名的时间仿佛上完了一节多邻国的中文发音课有没有?......




在这样的结构中,原本应该由英语主导的课堂,渐渐被学生们共同推向了一种“中文优先”的语言生态。久而久之,讲英文的人成为了“局外人”,甚至感到被排斥。而最让人难以察觉的是,这种变化发生得如此自然,以至于没人去质疑它的合理性。




事实上大部分大学的policy基本都有规定在课堂讨论中必须注意说英语,而不是用其他语言讨论。很多教授和tutor在解释syllabus的时候也会带到。换位思考,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小编即使是master上课时,也有很多中国学生抱团小组讨论,大声地全中文交流,把坐在旁边的外国组员和在后面想参加讨论的教授当空气,真的不是很好。毕竟课堂是大家的,discussion本身就意味着全部人参与讨论。不然意义在哪里?)

受伤的是留学生自己

但如果我们把视角进一步扩展,会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真正“受害者”,远不止那位唯一的白人学生。事实上,在“中文班”中长时间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也正在逐步失去留学的真正意义。

很多留学生在出国后迅速进入一个舒适区。他们习惯性地寻找中国同学组成小组,使用中文做作业、讨论问题,甚至连课堂记录和课后辅导资料也都是由中文社群提前整理好的。一些人甚至根本不需要上课,只需进微信群等“资源共享”。

原本出国留学是为了获得西方教育的训练和思维方式,可在中文环境中久了,英语输出能力日益退化,真正的学术互动也随之减少。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专业知识,而是靠着“内卷式信息共享”在撑。




这不仅削弱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也错失了与不同文化交流的机会。有人戏称这种学习方式是“外地高考”模式:人在海外,心态和行为方式仍在“国内”。

正应了那句:出国归来,仍只会那几句英语。

语言封闭,也限制了职业和社交的可能性

语言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走出学校,留学生同样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澳大利亚,职场中的英语沟通能力几乎决定了一切。无论是实习机会、兼职工作还是全职岗位,雇主都极其看重沟通表达、写作报告和公共演讲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在留学过程中最该磨练的技能。

但很多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中文圈层里,即便英语考试分数漂亮,却始终无法真正在职场中独立应对。

一位教育顾问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认识一位在澳洲读了四年市场营销的女生,成绩不错,但毕业后连给客户打电话都不敢,更别提参加面试和实习。这位女生后来说,她感觉自己“错过了什么”,但却不知道从哪开始补救。

语言的退化就像一种隐形的门槛,看不见却处处存在。

“中文课堂”背后

首先是学校的“市场化倾斜”。

大多数澳洲大学是公立机构,近年来财政压力增大,国际学生,尤其是来自中国的高消费群体,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柱”。为了吸引这部分学生,不少高校选择默许甚至迎合中文环境的扩张,降低英语门槛,开放预科项目,甚至开设以中文教学为主的课程。

这种“以钱为纲”的教育策略,虽短期收益可观,却在慢慢侵蚀学校的学术声誉。

其次是语言适应压力下形成的“华人抱团文化”

很多初到海外的留学生面对语言障碍、文化冲突、社交困难时,本能地选择与讲相同语言的人为伍。这种做法本无可厚非,也有助于在异乡建立安全感。

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社交圈成为“主圈层”,留学生就会对外界失去兴趣,不再努力突破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最终变成温水中的青蛙。上课一起、下课一起、小组作业一起,甚至考试也能一起......

最后,是这种封闭语言环境对其他国际生和本地学生的“误伤”。

除了像Harry这样的本地生,一些非中文背景的国际学生也感到自己被排除在课堂互动之外。他们尝试用英文沟通,但在一个中文主导的小组中往往无疾而终,最终只能选择独立完成任务。

不仅打击了其他国际生的参与感,也在客观上破坏了本应多元共融的教学生态。

留学的意义

或许每个家庭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仅仅是为了那张“世界名校”的毕业证书?

为了在朋友圈晒出“国际身份”?

还是希望孩子获得全球视野,真正具备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如果留学只是把人从一个中文课堂转移到另一个“境外中文课堂”,那这个过程除了昂贵的费用和漂泊的身份,还能留下什么?真正的国际化,不应是“中文包围英文”,而是学习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方式去理解世界、表达自我。

当留学变成一种“出口内卷”,当语言成为划分群体的界限,曾经的多元与融合,正在变成新的隔阂与误解。

这或许也是对所有留学生和家长的提醒:

你可以讲中文,但不要让中文成为你与世界沟通的边界;你可以抱团,但不要把自己永远困在舒适区;你可以迷茫、害怕、退缩,但别忘了,真正的留学,是一场关于成长、关于理解他者、关于重塑自己的旅程。

请记住:你不是为了“复制国内”而出国的。你是为了打开世界,才决定走出家门。

免责声明
澳洲同城网是一个免费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站内容由网友自由发布,发布者拥有所发布信息的版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 若所发布信息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反馈给澳洲同城网,我们核实后将进行相应处理!
官方微信公众号
澳洲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微信上也能找工作,找房子?关注万能的同城网官方公众号 localsyd,找到你找不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外汇平台
金牌家政
汽车网



















wuliu
你想了解我们吗?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Facebook 官方Twitter
微信关注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服务号
官方公众号 客服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