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澳洲华人社群中接连爆发银行卡盗刷事件。涉及范围从信用卡扩展到传统认为更安全的借记卡。
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分子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刷手段,而是通过网络入侵、ATM侧录设备甚至日常电子设备等多种方式进行犯罪活动,引发不少华人财产损失,也提醒大家网络与支付安全意识亟需加强。
新型盗刷手段频现,卡片随身也难防盗刷
近期多位华人反映,尽管银行卡始终随身携带,却收到异地消费通知。
一位悉尼华人表示:明明人在悉尼,却收到了墨尔本Coles消费400澳元的通知!
一位使用联邦银行(Commonwealth Bank, Commbank)借记卡的华人表示,自己从未向他人透露银行卡信息,卡片也一直随身携带,却仍收到陌生交易提醒,联系银行后才确认是盗刷。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案件并非个别现象,社交平台上涌现大量类似案例,有人同时丢失多张银行卡,甚至在短时间内多次遭遇盗刷。
专家分析,随着网购普及,个人信息泄露成为盗刷的主要原因。不法分子获取卡号后,可通过网络支付渠道绕过实体卡直接划扣资金。
对此,有经验的华人建议:日常网购尽量使用PayPal或虚拟卡,避免真实卡号暴露;
可关闭银行卡在线支付功能,需要时临时开启授权;
若遇到盗刷,应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并提供交易异常证明,以挽回损失。
ATM犯罪设备升级
除了网络盗刷,线下ATM机也存在隐患。
澳洲知名财富播客主持人、Zella Money创始人Victoria Devine近日在莫宁顿半岛Dromana Hub购物中心外的ATM机上,发现了盗刷设备及隐藏摄像头。
Devine表示,她在输入密码时,意外发现按键上方有微型摄像头,这类设备可记录用户PIN码,再配合其他装置窃取信用卡信息。此外,她还注意到ATM机卡槽异常突出,按键周围塑料框有不规则凸起,疑为“深插式盗刷器”。
她建议:
尽量使用银行直属ATM机,避免第三方设备;
输入密码时用手遮挡,防止摄像头偷拍;
若发现ATM异常,如卡槽松动或有额外装置,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联系银行,更改密码。
WiFi信号增强器也暗藏风险
更令人意外的是,日常使用的网络设备也可能成为犯罪突破口。
一位悉尼华人称,母亲在Bunnings购买并安装信号增强器后,全家银行卡出现未授权消费。
随后ANZ、CBA银行账户出现未经授权的交易,其中CBA账单显示为“Uber消费”,另有租客账户被扣除500澳元,交易方标注为不明平台。
网友猜测,可能是设备在出厂或退货环节被篡改,内置恶意程序窃取信息;也有专家认为,通过WiFi设备直接获取完整银行卡信息难度大,更可能是“精准诈骗”,诈骗者通过假冒银行来电或短信诱导受害人泄露信息。
网络安全专家提醒:
遇到可疑情况应立即断开WiFi,切换手机移动网络登录网银;
核实交易真实性并及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修改密码;
切勿轻信陌生来电或短信的“账户异常”提示,应通过官方APP或银行网点处理。
当前,澳洲银行卡盗刷手段不断升级,从网络信息窃取到线下设备篡改,再到日常家电设局,风险无处不在。
为防范此类犯罪,专家建议:
日常网购使用PayPal或虚拟卡,减少真实银行卡信息暴露
关闭银行卡非必要的"在线支付"功能,使用时再临时开启
定期检查银行账户交易记录,设置交易提醒
对不明来电、短信保持警惕,切勿泄露个人信息
使用ATM时注意检查设备是否异常,输入密码时务必遮挡
保持网络设备安全,定期更新路由器固件
如遭遇盗刷,应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保存证据并向警方报案。同时及时更改相关密码,防止损失扩大。
随着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在澳华人需提高安全意识,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个人财产信息安全。银行方面也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