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同城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01
看到钱江晚报的一则新闻。浙江一位70岁的退休老教授,长年独居在一栋跃层住宅里,女儿远在国外。
前些日子,女儿回国,发现二楼的门怎么也推不开。
用力打开后,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房间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箱,其中许多是尚未拆封的理疗床和保健器械。
老教授浑然不觉自己上当受骗了,还很感激保健品推销员给了她很多温暖:“这家公司的小伙子不错的,看我一个人运东西不方便,给我加装了小电梯。”
女儿带老教授去检查,被诊断出患有轻微的认知功能障碍。
因为身边没人照顾,才让推销员有了可乘之机。
有个网友评价说:保健品骗局背后,是被遗忘的晚年之痛。
是的,比起害怕被骗,很多老人更怕的是没人陪伴、没人记得、没人关心。
中国老龄协会数据显示,超过60%的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并非单纯追求健康,而是为了填补内心空洞。
当子女的关怀缺位时,那些嘘寒问暖的推销员,便成了老人世界里唯一的光。
老人们花钱买的,并不是保健品,而是情感关怀。
《空巢》一书中80岁的阿婆,老伴去世后她开始独居,子女常年定居国外。
她上一次见两个孩子,还是三年前,此后孩子们连春节都没回来看她一眼。
后来,推销员小雷走进了她的生活,像亲生女儿般对她细致入微。
她生病了,送她去医院的是小雷。
医生问是她的女儿还是儿媳妇,她回答医生:哪里会有这么好的女儿和儿媳妇啊。
对小雷推荐的保健品,她自然照单全收。
她激动地说道:
“不管小雷推荐的那些保健品对我的身体有没有用,它们能够给我带来幸福感。因此我的钱花得痛快、花得开心、花得心甘情愿。”
有人说,人老了,最怕的是没钱。
可只有真正老了的人才知道,比起没钱,更怕的是没人陪。
钱能买到药,能买到吃的,却买不到在生病时递一杯热水,买不到在难过时陪着说说话,买不到在走不动路时搀扶一把。
老来食无缺,唯有情难寄。
人老了,其实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很大,最大的精神需求是子女陪伴在侧。
最大的绝望是在年老无力又命不由己的时候,发现身后空无一人。
02
看过一个小故事,内心很是难受。
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凌晨三点从梦中惊醒,胸口一阵绞痛。
她摸索着去够床头的药瓶,费了好大力气才拿到。拧开瓶盖时,药片却滚落在地。
她扶着床沿缓缓蹲下,昏花的双眼在地上胡乱摸索着,药片明明就在不远处,她却怎么也摸不着。
那一刻,七十岁的她,眼眶突然红了。
要是孩子在身边,会不会有人为她开灯、捡药、拍拍她手上的灰?
儿子在上海工作,去年春节只匆匆回来几天就走了。
事后,她想打个电话,终究怕他担心。这件事,便成了她瞒着儿子的秘密。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的空巢老人超过两亿,其中一半以上子女不在身边。
孩子远在他乡,忙事业,顾家庭,对父母不闻不问,有病没人管,平时没人陪。
没人陪伴的老人,就像风中残烛,一阵稍大的风,就能把他们彻底熄灭。
他们忙碌了一辈子,操劳了一辈子,为儿女奉献了一辈子,最后却只能在无人知道的角落悄然离世。
福建漳州82岁独居老人被发现时,在家中已去世六天。老人有三个女儿,都在外地。
吉林延边84岁老人在家中去世,她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是邻居发现异常后报警才为人所知;
北京东里社区一位老人突发恶疾,被发现时已经在地上躺了一天一夜,孩子对此浑然不知…
人这一辈子,好像总在忙着向前走。
年轻时拼事业、养孩子,以为把孩子送进大城市、送进好单位,就是给了他们最好的未来。
可等到自己老了,脚步慢了,才发现那条通往孩子的路,早已变得又远又长。
医生李大琳曾收治一位83岁的冠心病患者,每到冬天,病情就会加重。
老人与87岁的丈夫相依为命。
他们不会打车,每次去医院,都在寒风中等公交,再相互搀扶着,战战兢兢地走完一段几百米的上坡路。
两位老人都有退休金,但身上的衣服却满是油亮的污渍,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李医生曾问起他们的子女,老人瞬间泣不成声。
他们有三个孩子,分别在上海、成都、厦门,一年仅回家一次,平日连个电话也没有。
人老了,身体难免出现毛病,打针吃药是常事,可最难熬的不是身体的疼痛,而是病床上的孤单。
生病时,多希望有人递一杯热水,多希望有人在床边说说话,哪怕只是安静地坐着也好。
老舍先生曾写道:“病中的人,心最软,也最需要暖。”
人老了,生病时身边空无一人,看着天花板发呆,听着病房里的仪器声,那种无助感会比病痛更让人绝望。
年老最大的心酸不是膝下无子,而是子女在,自己却成了空巢的守望者。
03
看过这样一段话:
“年轻时,父母拼尽全力,把孩子托举到高处;等老了,才发现,孩子越优秀,离父母越远,父母越孤单。”这话一点不假。
纪录片《生机无限》里,记录了88岁的高建勋老人深夜独自就诊的一幕。
![]()
从分诊台到诊室,不过几十步路,他颤颤巍巍走了很久,最终在医护的搀扶下才走完。
医生怀疑是脑梗前兆,建议拍片检查,老人却低声说:“我凑合活着就行了,不用查了。”
一句话,道尽无尽心酸。在医生的坚持下,他才勉强同意。
可走出诊室,老人又陷入茫然,无助地站在门口,不知该往何处缴费。
好在遇到了一个热心的年轻人,不仅帮他缴了费,还带他去拍了片子。
老人曾与老伴省吃俭用,将三个女儿都送往国外读书。如今女儿们皆定居澳洲,极少回来。
老伴去世后,高大爷便独自一人守着空荡荡的家。
许多父母耗尽心血培养孩子,指望他们光耀门楣。
等到垂垂老矣才发现:把孩子养得有出息的代价,就是没有人承欢膝下。
孩子优秀,往往飞得远。
在大城市忙事业,离父母千里万里。电话少,回家难,父母守着空屋,等一句问候。
离得远,不光是距离,是心。孩子忙着自己的事,父母守着旧地,孤单像风,吹得心凉。
北京科技大学一对老教授,老爷子93岁,老太太90岁,俩儿子一个在美国,一个在加拿大。
因为父母年纪太大没法自己照顾,哥俩便商量着让父母搬去养老院。
一开始老爷子并不愿意,可后来他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生病了连去医院都没人送。
考虑到现实的因素,最终老爷子还是妥协了。
夫妻俩卖掉北京的两套房,住进了养老院,不指望孩子回国替他们养老。
有太多太多这样的父母,为子女和家庭操劳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孩子大了,有了家庭、事业,却不能留在身旁。
临了,只剩下老两口在空巢里打转,陷入孤独中慢慢老去。
人到晚年,最害怕的不是病痛,也不是贫穷,而是孤独和被人遗忘,无人关心,无人问津。
04
有人说:晚年的生活,像一场未知的冒险,充满了期待,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挑战。
那么年轻时做什么准备,才能有尊严地过晚年?
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一是善待伴侣。
少年夫妻老来伴。
父母会老,孩子会有自己的家,也会有自己的事业。
真正能够陪伴在你身边的人,只有伴侣,TA是会无条件照顾你,不会嫌弃你,是陪你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个人。
二是没必要一定要将孩子托举到远方。
父母都希望孩子飞黄腾达,可TA真的飞起来的时候,首先离开的就是父母。
如果孩子有天赋、有才能,不要阻碍孩子走向世界的步伐;
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平凡的人,父母何必一定要费力把孩子推向远方呢,留在身边也挺好。
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些你觉得出息不大的孩儿,决定了你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